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禮記》的人本主義思想
禮的靈魂,是西周以來的人本主義思想。由於體例的限制,《儀禮》對於禮所要表達的思想幾乎沒有涉及。而《禮記》則對此作了相當充分的論述。作者每每通過對某些歷史事件的敘述,來凸現以人爲本的立場。行文生動,娓娓道來,有很強的感染力。下面介紹《檀弓》所及的幾個例子。
殷代盛行‘人殉‘(用活人殉葬)、‘人祭‘(以人爲祭品)的風俗。到了周代,由於人本主義思想的興起,這種風俗從總體上得到了抑止,但依然存在。因此,禮家的基本任務之一,就是繼續向這種野蠻的風俗作鬥爭。齊國大夫陳子車客死在衛國後,他的妻子和家宰準備用活人殉葬。陳子車的弟弟陳子亢到衛國奔喪,聞訊後,堅決反對,認爲‘以殉葬,非禮也!‘爲了制止這一行爲,他對陳子車的妻子和家宰說,如果一定要用活人殉葬,你們就是最合適的人選!陳妻等不得不罷休。無獨有偶,有一位名叫陳乾昔的,臨終之前要求兒子做一口大棺材,讓兩個婢女在他的左右兩邊殉葬。陳乾昔死後,他的兒子沒有照他的要求辦,說:‘以殉葬,非禮也!‘禮家對殉葬的態度如此。
禮緣人情而作,禮家十分看重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認爲是判斷爲政得失的重要標誌之一。宋國有一位守城的士兵死了,司城子罕‘哭之哀‘。晉國的探子回去報告了這一情況,認爲這表明宋國統治者一定深得民心,所以千萬不能去進攻。孔子很讚賞晉國的探子,因爲他懂得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與此相反,晉大夫荀盈去世而尚未安葬,晉平公就飲酒作樂,並讓樂師師曠和近臣李調陪飲。杜蕢憤然上前責罰師曠、李調不能規勸國君的過錯,晉平公慚愧無似,表示要永遠記住杜簣的勸戒。這種鮮明的以人爲本的立場,在《禮記》中可謂觸目皆是,而且關懷的目光及於下層的普通民衆。魯國發生旱災,穆公按照傳統的風俗,要暴曬尪wang者,尪者是脊柱彎曲、面部向天的殘疾人,古人認爲上天哀憐尪者,怕雨水會灌進其鼻孔,所以不下雨。後來又要暴曬負責祈雨的巫婆。縣子批評穆公‘虐‘、‘疏(迂闊)‘,並制止了這種殘忍不人道的行爲。
禮家反對非正義的戰爭,尤其反對在戰爭中殺戮無辜。吳國軍隊侵略陳國,砍伐陳國神社的樹木,殺死患有傳染病的百姓。陳國的太宰噽指責說,‘自古以來,攻伐他國的軍隊都,不砍伐神社的樹木,不殺害病人,不俘虜頭髮花白的老人,爲的是體現人道。如今你們連病人都殺,可謂是‘殺害病人之師‘。‘禮家主張對爲保衛正義而獻身的人予以特殊禮遇。魯國少年汪踦爲保衛祖國而戰死。古代未成年而死稱爲‘殤‘,殤者不得行成人喪禮。但魯人決定破格爲之舉喪。孔子十分贊成,說他既然‘能執干戈以衛社稷‘,就應該用成人之禮。
《禮記》中處處投射出禮家人文關懷的光輝。最著名的無過於《檀弓》中‘孔子過泰山側‘一節,一位婦女的公公、丈夫和兒子都被老虎咬死,依然不肯離開荒野,原因是惟有此處纔沒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對學生說‘苛政猛於虎也‘。孔子此語成爲後世反對暴政和苛捐雜稅的思想武器。
四、哲理與格言
《禮記》一書,還廣泛討論了禮的本質、理論、運用等問題,富有哲理,爲後人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思想資源。
《禮運》通論禮的本原和禮制的演變,將五帝三王之政區分爲‘大同‘與‘小康‘兩個階段。孔子關於大同世界的論述,展示了儒家理想的藍圖,洪秀全、康有爲、孫中山等都受到過‘天下爲公‘思想的影響,他們的理想國中都有大同世界的影子。
《樂記》是我國最早的音樂理論著作,提出了‘樂本於心‘、‘樂由中出,禮自外作‘、‘樂者天地之和‘、‘聲音之道與政通‘、‘樂以象德‘等重要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