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中平元年黃巾起事,西涼邊章韓遂起事,中平六年董卓進京、禍亂社稷,從初平年間開始,袁紹、劉表、曹操等人又互相混戰,這些人表面上高唱着禮法名教,實際上卻幹着種種卑鄙無恥的勾當,把儒家學說的仁義道德作爲自己篡奪社稷的工具,肆意踐踏和褻瀆儒家的禮法名教。傳承數百年的儒家名教之治再也無法維持天下的穩定,保護社稷江山,儒學隨即陷入了難以自拔的困境,它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儒生們也因此悲觀彷徨。更多人清楚地意識到儒學已經衰落、凋零,正在像馬融等大儒一樣積極尋求挽救和振興儒學之道。”
“儒學的生存危機迫在眉睫,而解決儒學危機的辦法就是儒道相融,利用道家黃老之學改良經學,拋棄經學中腐朽的倫理道德觀,恢復儒學在人們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從而讓儒學重新煥發青春,重新發揮其巨大的力量,重新承擔起振興大漢的重任。”
李弘沉吟良久,擔憂地說道:“儒道兩家的學說,彼此對立而又相互排斥。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孔子,主張仁義,以名立教。道家以天道無爲立論,主張道法自然,萬物自然化生,其治國理念則表現爲清靜無爲。這兩家學說有互相融合的可能嗎?”
李瑋想了一下,緩緩說道:“儒學與道學在其核心和主旨上的確不同,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兩者觀點上又有很多近似之處,尤其是黃老之學的主要典籍《黃帝四經》和儒學在治國理念上更是互通互補,彼此並不矛盾。”
儒學主張的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人本主義,它要求人們過着倫理社會的道德生活,遵守古代聖賢的遺訓,剋制自己的情慾,指導自己的生活,使自己成爲社會上德行優良、理智堅定的善人。儒家的人生哲學,在自我方面強調修身,在政治方面注重德化,在人倫方面恪守禮法,期望人在一生中退可以齊家,進可以治國平天下。
黃老之學是道家的一個學派,和原始道家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它融鑄道法,兼採儒墨、名家、陰陽家等各派之長。(黃老之學不同於老莊之學,這一點非常重要。)
黃老之學以“先天地生”的“道”爲世界的本源和決定萬物興衰存亡的客觀法則,要求人們遵循它,並將老子玄遠的“道”加以發揮,廣泛運用於社會、政治、人生各個方面。黃老之學主張“無爲而治”,但摒棄了老子消極遁世的內容,將“循理而舉事”的合理行爲視爲“無爲”,從而將其發展爲積極“入世”的治道,要求統治者節慾、惠民、行仁義,不要強行干擾老百姓的正常生產、生活,以利於社會的安定和生產的恢復、發展。在政治思想上,黃老之學以道家爲本,將“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認爲“無爲”不僅是一種高超的統治之術,更具有豐富的道德倫理內涵。這種“無爲”非《老子》的那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無爲”,而是一種新的“無爲”學說。
由此可見,兩者在最終目的上是一致的,只不過兩者實現目的的手段和方法不一樣而已。
那麼,兩者應該如何融合?在什麼地方融合纔能有助於社稷的振興,中興大業的成功?對於今日朝廷來說,朝廷的需要,中興大業的需要,就是兩者應該融合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