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朝廷最需要什麼?
大漢律法的絕對威嚴,令行禁止。
在皇權和相權有效制衡基礎上的君權至上。
對天子和朝廷的絕對忠誠。
百姓安居樂業。
黃老之學的“無爲”並非絕對“無爲”,而是在“法令既明”前提下的君無爲(陛下垂拱)臣有爲(參等守職,遵而勿失),“法”具有無上的神聖性。因此,君主在根據“道”的要求制訂了“法”之後,便應一切“皆斷於法”,而不應該“以私而廢公”、“以我而釋法”。這種不以一己之私利而廢天下之公法的“公正無私”的思想在本朝初年很好地得到了貫徹,例如,當年孝文皇帝與其廷尉張釋之在處理所謂“犯蹕”案與“盜取玉環”案時所採取的態度便是這樣一種公正無私的態度。朝廷所信奉的這種“公正無私”的道德思想,使得大漢在立國之初迅速走向了安定和繁榮。
“以法治國,公正無私”是朝廷迫切需要的,也是社稷振興和大漢昌盛所世代需要的,但目前的經學死死守着“以德治國,德主刑輔”的治國理念,根本做不到這一點。
黃老之學的“無爲”是以“有爲”爲前提的“無爲”,是君“無爲”而臣“有爲”,是一種君主駕馭臣下的統治之術,因此這種“無爲”又可以稱爲“無不爲”。
在《黃帝四經》看來,“道”雖然“無爲”,但“道”卻又生“法”,因此作爲“執道者”的君主的“無爲”也應象“道”那樣,是在制定了法令制度後的一種“無爲”。但是,君主雖然可以“無爲”,大臣們還是必須“左執規、右執矩”,以使法令得以實施。也就是說,君主不要事必躬親,事事操勞,要任其自然,要善於利用和依靠大臣們去處理各種政事。在臣下奮發有爲的基礎上君主便可以“無爲”了,但君主並不是什麼都不幹,君主的職責是“虛靜謹聽”,對大臣們處理政事的情況進行審察,看他們的所作所爲是否名實相符,並據此決定生殺賞罰。
大臣們又應該恪守哪些原則呢?一要謙虛謹慎,勤於政事;二要以身作則,摒除私慾;三要寵辱皆忘,知足常樂。如此一來,國政就會出現“以無統有,執一統衆,以寡治衆和以靜而廣”,繼而“得衆心”的國泰民安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