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黃老之學看來,君主如果能做到清靜無爲,設官分職,定好名分,便可坐享其成。而作爲大臣,如果能恪守清廉勤謹,不求名利,謙恭地教導百姓,那麼天下必然大治。
相反,如果象儒家所要求的那樣,君權神授,皇權至高無上,權柄集於君主一身,君主做爲天下之儀表,事必躬親,“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隨”,事無鉅細,都要一一過問,那麼,則“主勞而臣逸”,皇權和相權嚴重失衡,長治久安也就成了一句空話了。
黃老之學的“無爲”提倡皇權和相權制衡,而朝廷目前急需的就是穩定當前的官制,實現皇權和相權有效制衡基礎上的君權至上,所以儒家的“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所主張的君主集權,已經對社稷穩定形成了威脅,朝廷必須起用一種新儒學作爲國策基礎,從而穩定和鞏固現行制度,並保證此制能長久延續下去。
黃老之學根據天與地各有固定位置(天上地下)和陰陽二氣的對立衝突中“陽主陰次,陽動陰靜”的特點,提出了尊卑有序,貴賤有位,等級有別的社會政治倫理思想。這一點和儒家“有德者受天命爲天子”的觀點截然不同。
例如孝景皇帝時,《詩》博士轅固與道家黃生曾就湯武除桀紂的問題展開辯論,辯論的主題是湯武除桀紂是“受天命”還是“臣弒君”。
轅固據經義,說湯武誅桀紂,做天子,是得民心的正義行爲。黃生引道家說,破帽子還得戴在頭上,新鞋子終究穿在腳下,認爲湯武雖是聖人,到底不該放桀、弒紂。孝景皇帝下判斷說,喫肉不喫馬肝(有毒),不算不知味,意思是請他們不要再爭論湯武除桀紂的是非了,其實也就是不贊成湯武除桀紂。在孝景皇帝看來,道家黃生的臣下絕對忠於君主的思想更有利於維護王朝的統治,而轅固的“受天命”理論則會給社稷穩定帶來很大危險,它既可用來論證“強漢”代“暴秦”的合理性,也可以用做發動叛亂和推翻本朝統治的藉口。“受天命”的觀點成了當初儒學不能興盛的原因之一。(這個轅固後來又與竇太后爭辯儒道兩家的高低,竇太后大怒,令轅固和野豬搏鬥,幸得孝景皇帝給了他一把好刀,否則他就要被野豬咬死了。)
當今天下,長安有個天子,襄陽有個天子,誰是正統?誰應該受天命爲天子?是不是應該有德行高尚的人出來受命於天,重建社稷?
今日皇權淪落,誰來做皇帝,估計沒多少人在意,甚至包括長安的很多大臣至今對天子和朝廷的忠誠還是停留在嘴裏。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很多,社稷動盪,生靈塗炭等等,但儒學衰敗是個不爭的事實。儒學衰敗導致人們對儒家的綱常名教,對於“列君臣父子之禮,序夫婦長幼之別”等儒家學說失望到了極致,在很多人的眼裏,成者爲王,敗者爲寇,什麼尊卑有序,貴賤有位,都是胡扯八道。
很長時間以來,各方豪雄爲了爭奪權柄霸佔疆土,不惜誅殺無仇之民,攻伐無罪之城,發動了一場又一場的戰爭,結果,殭屍動以萬計,流血漂櫓丹野,黎民暴骨野外,本來綠草茵茵、五穀飄香的原野,變得荒無人煙、滿目淒涼,而昔日繁華熱鬧、車水馬龍的城邑,更是成爲瓦礫廢墟。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王公貴族、門閥富豪們還是利用手中的權勢和實力窮奢極侈,橫徵暴斂,爲所欲爲,誓死要榨乾百姓的血肉。他們喫喝玩樂,穿着陵羅綢緞,住着瓊樓高宇,家裏堆滿了金銀和錢糧,過着荒淫生活,而可憐的百姓們被迫背井離鄉,四處流亡,啼飢號寒,人競相食,白骨蔽野。試問在這個時候,還有什麼三綱五常?還有什麼禮法名教?還有多少人對儒家那一套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