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裳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十幾年前,德軍未至,膠澳境內私塾百餘。除了極少富戶,請聘用先生之外,大多是村塾私館。蒙館,着重啓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家文》等,主要教讀書識字作文。經館,則專習儒家經典《四書》、《五經》。
當然,丁永一併不一定要求孫子進蒙經學堂。在他看來,中國傳統教育是有缺陷的,就是蒙經之學與當今世界的變化沒有什麼關係。私塾先生大多不知道英吉利、法蘭西和蒸氣機,許多私塾學生竟然還認爲世界是天圓地方……
德國佔領膠澳之後,總督府成立學務委員會,開啓青島現代教育。膠澳總督府將本土的村塾私館加以改造,設立了衆多的“蒙養學堂”,實際上是官辦小學,中德兩國教師共同教學,經費由青島殖民當局提供。青島華人子弟啓蒙、讀經、準備科舉應試之路就此改變。許多中國人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官辦之校,他們接受教育的目的大多是功利的,只爲日後能更容易地謀得一份營生。
於是,傳統蒙經教育,迅速沒落。
總督府學校,是外國人在青島創辦的第一所小學,後來更名爲“德國總督府童子學堂”。這所小學,僅招收駐青德軍的貴族子弟。一直是隻收德籍男生,不招異國或混血兒孩子,更別說華人學生。衛禮賢在同善教會的資助下創辦禮賢書院,在柏林會教堂旁邊,有講堂和宿舍。課程設置德文、中文、科學和商業技能等,培養中國學生。
小國毓倒是常去禮賢書院,也學到很多知識,但是隨着慢慢長大,那個喜歡讀書臨帖的孩子不見了。貪玩、頂嘴、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和一羣孩子成羣結隊地四處惹事生非,有時甚至夜不歸家。不僅和丁永一的期待,完全相悖,而且還變得格外好動活潑,每天吵吵嚷嚷,讓人不得安寧。
丁永一心知,這是孩子已經長大,卻並不成熟的必然結果。小國毓希望表現自己已經長大,日益增長的自尊心與孩子氣的行爲之間產生矛盾,於是獨立和自信遭到打擊。在這種情形之下,越是斥責打罵,越會適得其反,只能讓小國毓脾氣變得更加暴躁,性格更加叛逆。
丁永一被孫兒之事困擾已久,心思鬱結。留在章家喝茶聊天,一直坐到天黑。章老先生對外孫同樣非常擔心,但也是苦無良方。這個下午,親家沒有給出任何有用的建議,丁永一的思路卻慢慢清晰起來。
小國毓是丁家掌事,身邊又有個“爲虎傅翼”的招娣,丁永一有心勸誡引導,但實在是不好拿捏輕重分寸。現在,只有尋找一個契機。這有點兒像治療心病,必須講求方式方法。丁永一決定,對孫兒日漸頑劣,暫時不聞不問,欲擒故縱,等待着問題暴露出實質。越是不管,小國毓就會越紊亂。越亂,越糾纏,就會讓小國毓去思,去想,去琢磨。等亂到一定程度時,也琢磨得差不多了,突然當頭棒喝,讓小國毓豁然自悟,效果是最好的。
但是,這個契機在哪裏?丁永一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