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與想象的紫陽之戀 (第1/3頁)
陳平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讀陳平軍散文詩集《紫陽書》司念
秦漢和巴楚文化的交疊,給紫陽人帶來了雙重情感,三山兩水圍繞着紫陽城,歷史長河中蘊蓄着生態茶水與民間道教的契合統一,詩人陳平軍有着天然的優勢——成長於紫陽的山水之間,思想精神開闊豪遠。愛與痛、生與死、來與去等歷史糾葛,是紫陽之民的重要精神烙印,由此出發,詩人對紫陽的過去與未來進行了細緻的回溯與想象。
陳平軍是一位有着三十年創作年輪的老作家,創作體裁主要爲散文詩。散文詩的根部屬性是詩。陳平軍紮根民間,汲取山巒的雄偉素材爲養料,謳歌着地方的風俗景物:“一撇用碧綠而鮮嫩的茶葉裝點破舊的山川,一捺用跳躍的紫陽民歌舞動任河的內心。”這是《登文筆山》一章裏面的詩句。對稱的語言把文筆山的地理優勢概括出來:這裏的山川生長着茶葉,民歌悅耳動聽;“碧綠”和“鮮嫩”勾勒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春日圖景,“民歌”的清脆響在耳邊,視覺和聽覺的調動,激活了詩歌的調子。詩人認爲最好的文筆山“意蘊可以流暢些,但不能信馬由繮,可以引用紫陽民歌,山歌、號子、小調都能入詩,只要不遠離樸素而拼搏的內心,都是好文章”,不僅給予文筆山獨有的文化內涵,且把意志注入詩歌中,積極參與具體的物象建構,賦予它們深刻的文化意義。
當然,詩人沒有滿足於淺表的物象建構,而是沉入沃土文明的內部,對過往的文明做了行之有效的觀察與回溯。“家譜”是一個家族遺留給子孫最後的遺產,“家譜”演繹的繁華故事說明了家族的興旺發達,而今日的“殘垣斷壁”與舊日的“令人讚歎”差異顯著,彷彿從高峰跌入低谷,詩人的情感狀態熱烈而寒冷,巨大的張力不斷衝擊着此時的“我”,只能在落寞中反覆體認自己的身份:“早春時節,在這個還有些涼意的春光裏,這些依然鮮活的細節,躺在家譜裏生動得令人讚歎的故事,與只剩下殘垣斷壁的烽火牆上壁畫局部裏的人物表情相互媲美,相互輝映,這讓卑微的我多少有些自慚形穢。可是,我不羞愧,我是這個院子的後孫。”
陳平軍的回溯精神正是如此,向着“愛”與“痛”同時回溯——“回溯”是一種姿態,也是一種願望,更是向前展開的一種方式,是在突破現時狀態的強烈意志,體現了一種深厚的人文關懷。此外,陳家院子、瓦房店吊腳樓、東城門、紫陽石板房等文明遺產,寄託着詩人遺憾哀傷的心緒。
顯然哀傷是無力無效的,對“鄉土靈魂”的探索纔是深入理解陳平軍回溯精神的關鍵,《縴夫號子》中反覆吶喊着“拿篙喂嗨,拿篙喂走,拿篙喂嗬,嗨喲,嗨喲”的縴夫們向生活搏擊。他們充滿野性的力量,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忍耐地勞動:“看到嗨嗨,嗨嗨,哈嗨。”
溯水拉縴,繩索不是對生活的束縛,而是一種方向的牽引。纖繩勒進生活內部的刻度,是艱難的程度,也是幸福的指數。
疼痛決定幸福的深淺:“加把勁哪,嗨嗨……腳踩穩哪、莫鬆勁哪,嗨嗨……蹬上一腿嗨嗨,再蹬一腿嗨嗨……”
縴夫對於生活沒有不滿,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完成跋涉,在重複單調的溯水拉縴動作裏獲得自我認同和道德滿足,這是詩人塑造鄉土靈魂的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