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松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茶馬古道帶動了沿途各地的商業繁榮。每年農曆二月半後,紫陽各茶區開始採摘茶芽,雲霧氤氳的茶山之上茶歌飛揚。紫陽民歌中的《順採茶》《倒採茶》就生動地反映了男女老少的勞動場景。紫陽茶的傳統制法爲曬青,根據採茶先後,可分爲“雨前毛尖”“驚蟄蔓芽”“春分雀舌”以及清明前後的“細蔓子”和“粗蔓子”。“雨前毛尖”產量最少且彌足珍貴。
紫陽全縣都產茶,以漢江和任河谷地的煥古(宦姑灘)、瓦房店、蒿坪河三個茶區產量最多,爲重要的茶葉集散地。因宦姑灘所產茶葉品質出衆,茶色既豔,茶味亦美,故民國以前,紫陽縣向外銷售的茶葉包裝桶上均印有“紫邑宦鎮”四字。
紫陽縣城西南十里的瓦房店,是任河和渚河的交匯之地,上通巴蜀,下接荊湘。便利的交通條件和繁忙的茶葉貿易,使之成爲商旅輻輳的繁華市井。民國時期有西北五省六館共計十七家會館雲集於此,追逐由茶葉等山貨帶來的驚人利潤。保留至今的有北五省會館(山陝會館)和江西館。其中山陝會館主要經銷茶葉,會館建築雕樑畫棟,豪華氣象彰顯了雄厚的經濟實力,也反映了茶葉經銷的巨大規模。茶葉在經過採摘、製作、收購、挑揀、包裝等工序後,一袋袋麻製茶包、一桶桶麻紙茶簍等待從水路或陸路起程。
陸路從瓦房店出發,用馬馱或人挑簍背,經關埡子進入紅椿壩,翻羅家店子進入尚壩,過羈馬莊進入漢中鎮巴縣的巴廟、碾子埡,再進入西鄉縣臘西壩、茶鎮,最後到達南鄭縣十八里鋪。這條路徑大致十日可到達,且比較穩當,不至於有損失或因潮溼而毀壞,但運費較水運高出不止一倍。水路則溯漢水經石泉、洋縣,船運至十八里鋪。水路時間較長,上水最少要二十日以上,沿途險灘較多,易生危險,且茶葉容易受潮變質。所以,紫陽新茶上市爲獲高價多從陸路運銷。運輸茶葉使沿途每三四十里形成一個集鎮,“其民晝夜治茶不休”,已經達到“男廢耕,女廢織”的程度。尤其是十八里鋪這一水陸碼頭已成爲明清陝南最大的茶鹽互市市場。
茶馬古道促進了紫陽和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流傳久遠的紫陽民歌中有大量的反映茶事活動的內容。“幺妹子生得嫩花花喲,好像一棵清明茶喲”歌頌的就是這種在勞動中產生的美妙愛情。明清兩代,以鄂、川、湘、皖爲主的大量移民遷入陝南墾荒,帶來了先進的茶葉種植和製作技術。人口遷徙所帶來的文化融合和地域特色,決定了紫陽不僅有秦楚文化的沉澱,也有巴蜀文化的烙印,反映到紫陽民歌當中,形成了紫陽民歌北地南腔、南北融會的特點。其中大量移民是從茶馬古道進出紫陽的。2009年,前來紫陽尋根的甘肅朱氏家族,極有可能就是明朝萬曆年間經茶馬古道走出的紫陽先民後裔,如今已繁衍至四五千人之衆。
紫陽茶在種植、製作、運銷、飲用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1988年,紫陽被發現是全國第二個富硒區,紫陽茶也因爲天然富硒而身價倍增。紫陽櫧葉種是全國名茶種,現代的茶葉製作由曬青法發展到炒青,開發出“紫陽毛尖”“紫陽銀針”“紫陽翠峯”“紫陽碧螺春”等多個品牌,獲得多個國內國際大獎。2009年在農業部舉辦的“首屆中國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論壇”上,“紫陽富硒茶”公用品牌,以7。04億元人民幣的身價名列中國茶葉類公用品牌第九位、西部地區茶葉類公用品牌價值第一名,從而再次奠定了紫陽茶的名茶地位。歷代文人墨客題詠的千年紫陽茶,如今在造福全人類的宏偉願望中書寫着盛世華章,而記載紫陽茶乃至紫陽發展歷史的茶馬古道,也將揭開神祕的面紗,展現在世人面前,以緬懷那流逝的崢嶸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