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端敬皇后喪,命諸大臣議諡。先擬四字不允,而六字、八字、十字而止,猶以無"天聖"二字爲歉。命胡、王二學士排纂後所著語錄,其書祕,不得而傳。
按:皇后封號,如爲嫡後,往往用"承天輔聖";如因子而貴,則必有"育聖"二字,上用"贊天"等字樣。小宛晉後,除"端敬"爲稱號外,諡爲"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十字;以無"天聖"字樣爲歉者,誠如心史先生所說:"端敬既不以嫡論,亦不得以子嗣帝位而得一'聖'字。"於此可知,小宛之子預定將成東宮,《湯傳》所記不誤。
這段敘述中,有兩項重要的透露:第一是董小宛以端敬皇后的身份所獲得的哀榮;第二是世祖確有出家的打算。先談前者。
小宛的喪禮之隆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般后妃身後少見的。《湯傳》的記載,信而有徵;吳梅村《清涼山贊佛詩》第二首,在"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以下,共有六韻十二句描寫《湯傳》中所說的"滿洲習俗",如"破萬家"而織成的"孔雀蒲桃錦"、大秦珠、八尺珊瑚,都用來裝飾《湯傳》中所說的"兩座輝煌的宮殿",即吳詩中所謂"割之施精藍,千佛莊嚴飾",而結果是"持來付一炬";以下"紅顏尚焦土"句,進一步證實了所焚者爲"精藍"。
又張宸《青雕集》記世祖初崩時的情形說:
十四日,焚大行所御冠袍器用珍玩於宮門外。時百官哭臨未散,遙聞宮中哭聲沸天而出,仰見太后黑素袍,御乾清門臺基上,南面,扶石欄立,哭極哀。諸宮娥數輩,俱白帕首白從哭。百官亦跪哭,所焚諸寶器,火焰俱五色,有聲如爆豆。人言每焚一珠,即有一聲,蓋不知數萬聲矣!謂之"小丟紙"。
此"丟紙"即滿洲喪禮。既有"小丟紙",自然還有"大丟紙"。張宸又記世祖梓宮移往景山壽皇殿的情形:
有鞍馬數十匹,刻金鞍轡鐙;鞍首龍銜一珠,如拇指大;鞍尾珠之,如食指大,背各負數枕,備焚化,枕頂亦刻金爲龍銜珠,如鞍首,共百餘。
駝數十匹,繁纓垂貂,極華麗,揹負綾綺錦繡,及帳房什器,亦備焚……近靈輿,各執赤金器、金瓶、金垂壺、金盤、金碗、金盥盆、金交牀椅杌等物,皆大行所曾御者,亦備焚。
這就是"大丟紙"。不過爲小宛發喪,"大丟紙"大到燒兩座宮殿,此真古今奇聞。董小宛以秦淮校書而身後如此,泉下有知,亦足以自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