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消費市場上出現了新的趨勢:個性化的個人用品成爲新寵,能夠表現身份和社會地位的物品比單純講究功能的產品更受追捧,“經久耐用”遭到忽視,而時尚潮流則日顯重要。過去只是王公貴族享用得起的一些產品,隨着工業化生產帶來的成本下降、產量提升、品種增多,平民百姓亦有機會擁有了,消費市場因而得以急劇擴大。
美國汽車鉅子亨利·福特(Henry Ford, 1863—1947)推行的批量化生產、流水線作業,管理學家佛裏德里克·溫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將他的科學管理理論應用到裝配線的組織和運作之中,更是釋放出巨大的生產能量。使得工業發達國家進入了歷史上第一次能向幾乎所有社會成員提供質優、價廉產品的時代。
急劇增加的大型百貨公司,直接爲這股消費的浪潮推波助瀾,完全改變了人們的購物體驗,在同一個地方,有這麼多不同品種的商品可供選擇;再加上裝潢得美輪美奐的購物場所,本身就充滿吸引力,消費者們驚喜地將“購物”變成一種流行的消閒活動。城市的中心,也往往成爲購物中心。
消費者的購買力越來越強,他們對於製造業的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大,生產消費者需要的產品,成爲企業的指導原則。一方面,工業化批量生產確保了標準化的、便於製造的產品,能以最低廉的價格、最大量地投入市場;另一方面,在工業化社會里,除了中產階級之外,勞工階級資薪的增長也使他們除了日常開支之外有所盈餘,他們在作爲生產者的同時,也成爲消費者。消費,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此時,消費者所購買的除了他們必需的用品之外,還有他們渴望的物品,而這種“渴望”,還會逐步變成“必需”,購買行爲甚至不是緣於“需要”而是緣於“想要”了。過去單純的日用品,經過設計,也被附上了“標誌”的意義,變成個人身份、地位、個性的象 徵。消費,已經不僅是一個實用性的行爲,而且帶上了炫耀性的色彩,消費主義成了一種社會價值觀和一種社會文化。人們對於設計風格有了日益明顯的要求,這是消費社會形成後的重要特徵之一。英語把消費者對於產品設計的要求稱爲式樣意識(style conscious)。過去的時代重視持續性,而消費社會講求多變性,在日益增強的式樣意識的影響下,流行式樣就應運而生了。
<h4>
(三)流線型運動</h4>
1930年代,美國的設計受到技術和時尚的影響,有了很大的改變,流線型現代(Streamline Moderne)成爲一種強調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學觀念,經由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等一系列博物館舉辦的設計專題展覽,以及諸如《好傢俱》(Good Furniture )等雜誌,以及報紙、電臺等大衆媒體的廣泛宣傳和推動,形成了一個影響很大的流行風格運動——流線型運動(Streamline Movement)。
流線型(Streamline style)這種風靡美國近20年的設計風格,源起裝飾藝術運動,事實上,它有時也被稱作“運動中的裝飾藝術”(Art Deco on Motion),但它融入了動力學的概念,變得更加簡潔,更有活力,展示了一種強調速度和效率的新美學觀念,成爲一種具有鮮明個性的美國現代設計視覺語言,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正是在流線型風格風靡全美的這個階段裏,美國的工業設計職業化基本成形。
對於符合空氣動力學的流線外形的研究,最初源起於現代交通工具的設計。自從現代化交通工具問世,就開始有人考慮造型與運動速度的關係。剛剛進入20世紀,已經出現利用所謂淚珠(teardrop)形式來設計交通工具的探索。1914年,意大利設計師瑪柯·裏克提(Marco Ricotti)最早採用這種形式設計了A.L.F.A.40/60HP原型車,奧地利飛機設計師愛德蒙·倫普勒(Edmund Rumpler, 1872—1940)在1921年嘗試過設計流線型飛機。1921年在德國的齊柏林工廠(Zeppelin Works),匈牙利裔設計師保羅·亞雷(Paul Jaray, 1889—1974)主持了對流線型汽車進行的風洞試驗,首次爲流線型外觀對於速度的影響提供了科學依據,他設計的汽車外形對於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汽車外形的設計產生了很大影響。風洞試驗,直接影響到汽車外形的抉擇,在1930年代已經被汽車工業廣泛採用。因此,最早進行流線型研究的並不是美國人。但是,歐洲的這些研究都基本限於單純的功能方面,沒有進入旨在促進銷售的流行風格設計階段。
A.L.F.A.40/60 HP原型車是最早出現的淚珠型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