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英國工業設計協會舉辦各種設計展覽,向設計比賽活動提供資助,並且獎勵、資助產業、商業中的設計。它的影響頗大,整個西方國家後來都模仿英國設計協會和設計中心的形式,成爲戰後各國政府推動工業設計的一個典範。
1959年保羅·萊利爵士(Sir Paul Reilly, 1912—1990)就任工業設計協會主席,他更加強調推動工業設計和技術、工程方面的結合,他希望工業設計協會能夠走出工業產品的狹窄範疇,向更加廣闊的方向發展,因而在1970年代將工業設計協會的名稱改成“英國設計協會”。他的繼任者基斯·格蘭特(Keith Grant)繼續保持了設計協會的高調形象和活動內容,並且設法促使設計協會和各個藝術設計學院建立橫向關係,從而直接推動了英國設計教育水平的提高。到1980年代,英國整體設計已經進入完全成熟的階段。
非常令人感興趣的是美國對於現代設計的態度,美國政府幾乎從來沒有主導推動過設計,設計在美國完全是一個私人化的企業行爲和單純的市場經濟行爲。但美國政府做了兩件事:日益嚴格的專利保護、知識產權保護;嚴格地控制市場壟斷行爲。通過聯邦政府的專利、反壟斷相關法令的制定和執行,給設計發展奠定了一個公平、安全的發展平臺。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即所謂“兩次大戰中間階段”,是美國現代設計的一個輝煌時期。當時,私人企業注意到設計對於企業產品銷售的促進作用,因此開始 在企業中設立設計部,同時,社會上也出現了一些專業設計事務所。這方面的情況,在上一章裏有比較詳細的介紹。
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大部分企業在設計方面並沒有實質性發展,基本停留在式樣改變的小範圍內。美國政府固執於自由資本主義經濟概念,對設計業完全不干預、不扶持。因而,美國的設計在戰後不但沒有取得驚人的發展,反而在某些領域中倒退了。美國促進工業設計和其他設計活動發展的唯一動力是經濟的活力,在經濟發展、市場暢旺的情況下,設計就隨之發展;反過來,一旦經濟衰退,市場萎縮,設計也就呈現退步的情況。
作爲一個經濟大國,美國的國防工業、航天工業、航空工業、電信工業、電子工業、汽車工業方面的設計水平,一直保持相當高的水準。但是,工業產品設計則時常會隨着市場結構的變化而出現大幅度起落的現象,設計重心也時常變動。比如,由於美國製造業的萎縮,美國設計行業的重點就轉向其他範疇,尤其是轉向市場促銷設計和與電腦有關的多媒體設計。美國的平面設計,特別是與廣告相關的設計,則因爲市場龐大而繁榮,一直有相當高水平的發展。美國設計這種完全受市場經濟制約的發展模式,是世界上其他地方比較少見的。
美國戰前成立的一些設計事務所,尤以雷蒙德·羅維設計事務所爲例,自恃是超級設計明星,對客戶漫天要價,造成設計費用高漲,大部分中小企業無法承受,因而知難而退,反而對設計產生了消極的認識和負面看法,覺得設計是拿改變式樣來漫天要價的廉價手段。這些企業轉而委託收費較低的小型設計事務所開發新產品或者設計廣告、包裝。這種情況造成了美國具有影響力的大型設計事務所的逐步萎縮,工業設計從大型活動變成小型的,甚至是個體設計者的活動,不利於總體的發展。
美國民衆對於工業設計的認識水平、欣賞品位也遠遠低於歐洲國家國民的認識水準和品位,當然這與國家的歷史背景有關,但亦是美國公共教育中缺乏設計教育內容所造成的後果。歐洲大部分大學的管理學專業都要求學生修設計課程,以提高未來企業主管人員對設計的瞭解;而美國大學則基本無此要求。這種狀況造成美國企業領導普遍缺乏對工業設計的認識。而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亦從來沒有采取過任何宣傳、促進活動來普及設計知識,提高民衆對設計的瞭解水平,導致社會總體對於設計缺乏認識和了解。在美國這個率先令工業設計職業化、產業化的國家裏,民衆卻對工業設計普遍冷漠,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
1951年『英國節』介紹英國產品的繪本目錄封面。
工業設計得到英國朝野的高度重視,當年的伊麗莎白公主伉儷前來參觀『英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