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1955年美國羅賓斯地板公司(Incrobbings Floor Products, Inc)塑膠地板的雜誌廣告。
當然,就總體而言,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強國,美國的現代設計在龐大的市場需求推動下,還是相當發達的。如果美國政府部門和企業界能加強對於設計行業的支持,在提高民衆設計意識和品位方面起到更積極的作用,那麼美國的設計水平應該會更高、更好。
美國設計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異軍突起,蓬勃發展,湧現出爲數衆多的設計大師,對美國的經濟、生產都帶來了極大的促進。美國汽車、家庭用品、辦公用品的設計當時居於世界最高水平。美國這個階段的發展,對於戰後世界各國的設計產生的重要影響,主要表現爲兩個方面:
一方面,由於美國湧現了一些重要的獨立設計事務所,比如沃爾特·提格、諾爾曼·貝爾·蓋迪斯、亨利·德雷夫斯、查爾斯·伊姆斯夫婦、雷蒙德·羅維等這些明星級的設計事務所,它們的工作和營運方式給了歐洲同行很大的啓發,引致戰後歐洲的,如德國、英國、荷蘭、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以及日本的設計事務所如雨後春筍,大量湧現。這些事務所的注意力集中在與傳統產品沒有關係的新產品設計上,比如電器產品、電子產品、交通工具等。這些耐用消費品在戰前曾被評論家嘲諷爲毫無藝術品位的工業品 (artless industries),但它們與國計民生有密切關係,這方面的設計對於改善戰後人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以瑞典的設計師西斯騰·薩松(Sixten Sason, 1912—1967)爲例,他在戰後成立了自己的工業設計事務所,爲瑞典的“電通”公司(Electrolux)設計真空吸塵器,爲“紳寶”(Saab)公司設計汽車,這些產品與瑞典的傳統產品完全無關。薩松的設計採用的流線型風格,完全是當時美國流行的風格,這也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美國設計對於西方各國設計的影響。
英國也湧現出不少獨立的設計事務所,它們大部分都建立起自己固定的客戶關係,比如由米沙·布雷克(Sir Misha Black, 1910—1977)和米奈·格雷(Milner Connorton Gray, 1899—1997)領導的“設計研究組”(the Design Research Unit),以及由工業設計師、室內設計師伽比·施萊帕(Gaby Schreiber, 1916—1991)在1943年建立的伽比·施萊帕協會(Gaby Schreiber Associates)等等,都與當時興盛的塑料工業集團倫科賴特公司(Runcolite)建立起合作關係。這種設計界與企業界的協助關係,最先是由美國人發展起來的。這些歐洲和日本的設計事務所對於促進本國的設計水平,對於促進本國的國民經濟發展,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這也是美國對西方國家設計發展的一個重要影響。
另一方面的影響則是美國大衆文化對於設計風格的影響。戰後初年,美國對於歐洲的設計抱有濃厚的興趣。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useum of Modern Art,簡稱MOMA)曾經在1950年代初期組織過一些歐洲設計展覽,向美國人民介紹傑出的歐洲設計,展出的作品包括意大利的運動型汽車(跑車)西斯塔利亞(Cistalia)、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傢俱,例如漢斯·華格納(Hans Wegner, 1914—2007)設計的典雅的、具有北歐民間風格和東方傢俱風格的椅子和其他傢俱等。但是,這些高雅設計不敵美國通俗的大衆商業文化,美國工業界通過現代化的生產手段進行工業產品外形設計,已經制造出大量的供平常百姓用的產品,與歐洲那種爲收入豐裕的階級設計的做法完全不同。美國街道上處處呈現的是美國大型汽車企業創造出來的一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面貌,汽車文化風行全國。
瑞典設計師西斯騰·薩松1946年爲『紳寶』公司設計的汽車(Saab 92001)採用了美國很流行的流線型風格。
戰後美國夢——美國生活方式:郊區洋房、小汽車,攝於1950年代末期的加州。
風行全球的《生活》週刊(LIFE)將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社會以華麗的光彩展現在各國人民面前。
福特汽車公司、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的流水線上源源不斷生產出來的汽車,以它們年年改變的式樣、各種裝飾手段,誇張的甚至是庸俗和品位低下的設計細節,卻吸引了千千萬萬的民衆。美國汽車價格平實,加上當時汽油價格低廉,很快使美國成爲世界上汽車最多的國家,成爲一個名副其實的汽車王國。與此同時,好萊塢的電影在全世界放映,吸引了億萬觀衆,美國的流行歌曲也通過唱片和無線電傳播到世界各地,美國的消費用品廣告幾乎在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看見。可口可樂、口香糖、美國香菸、美國奶粉、美國麥片等無處不在,美國雜誌,如《生活》(Life )、《時代》(Time )週刊,也風行全球。這些美國產品把美國的通俗文化以非常具有侵略性的方式帶到全世界,向世人展示了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美國生活方式,也就是消費文化的方式,把美國這個世界最大的消費社會以華麗的光彩展現在世界面前,影響了各國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影響了各國的設計。美國的電冰箱、洗衣機、乾衣機、吸塵器、汽車、洗碗機、電麪包爐、烘箱、空調機、現代化的廚房設備、食物攪拌器、果汁機、電動開罐頭機、寬敞舒適的郊區住宅、現代化的起居用品、規劃工整的居住區域、完善的園林設計、星羅棋佈的衛星城鎮、四通八達的超級公路網、方便的鐵路和民航交通系統、發達的電話網絡、無處不在的新聞體系、衆多的大衆娛樂項目,特別是電影、電視、無線電廣播、百老匯歌舞等等,都令西方各國民衆羨慕不已。在物質極爲 匱乏的戰後年代,西方人最感興趣的不是設計的典雅和品位,而是美國式的大衆物質文化,它們提供給百姓以方便和舒適的新生活。因爲可口可樂一馬當先打入世界市場,所以當時有人稱這種美國大衆文化的入侵爲“可口可樂殖民主義”(Coca colonization)。西方各國在1950年代後半期開始學習和模仿美國大衆文化,連同美國設計的核心,即強調“有計劃廢止制”的式樣設計方式也一併照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