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1950年代後半期,受從美國湧進西方的衆多大衆文化和消費觀念影響最深的是所謂的“未成年的青少年階層”(英文把從13歲到19歲的青年稱爲“Teenage”,以13到19這幾個英文單詞的共同詞尾“teen”與英文的“年齡”——age合成,中文似無恰當的對譯字眼,權且譯爲“未成年的青少年階層”),這批青少年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生的。戰後初定,美國和西方各國出現了人口大量增殖的狀況,形成了“戰後嬰兒爆炸”,或稱“戰後嬰兒潮”(post-war babyboom),大約有1/3的人口在這個時期出生,他們被稱爲“戰後嬰兒”(post-war babies)。至1950年代末,隨着各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西方社會開始進入“豐裕時代”,戰後嬰兒的父母們的平均收入比戰前要高得多,社會總體消費水平、國民的平均教育水平也都水漲船高。這些孩子無論從家庭消費能力、本身教育水準和知識結構、對於傳統價值的淡漠感、對於新事物的迷戀程度等方面,都顯示出與他們的父母輩完全不同的特點。當他們進入青春期,由於人口比例大,對於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在1950年代、1960年代,他們已逐漸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消費階層,到1970年代更成了西方文化變革、社會動盪的主力軍。爲了適應他們的消費需求和文化品位,新的設計、新的產品、新的文化形式不斷湧現。而美國的物質文化和美國的大衆通俗文化,都非常對他們的口味,這也是爲什麼美國大衆文化能夠在西方興盛一時的主要原因之一。比如美國興起的搖滾樂(Rock'n' Roll)在傳入英國以後,就引發了時裝設計、時裝裝飾配件設計和首飾設計的一股全新的設計浪潮。
著名的匈牙利汽車製造廠伊卡露斯(Ikarus)也投入了嬰兒車的製造,以滿足急劇增長的需求。
福特公司的新車廣告也以能裝載許多孩子作爲訴求。
從1946—1960年,美國有7000萬嬰兒出生,這是1940年代末芝加哥一家醫院嬰兒室的景象。
美國服裝業在戰前開始批量化生產消閒風格的時尚服裝(ready-to-wear,由法文的prêt-à-porter而來),隨着戰後歐洲社會階層格局的變化,也在歐洲引起模仿的風潮,青少年一代對於這些非傳統的、舒適隨意的服裝喜愛有加。當然,他們對於新技術產品,比如汽車、摩托車、小型摩托車(scooter)、半導體收音機、高保真音響設備、錄音機等更是情有獨鍾。爲了適應這個新的、富裕的、年輕的市場,設計界必須迅速做出調節。這種消費結構的變化,是1950年代、1960年代設計新面貌產生的一個主要原因。
這個富裕的消費市場在1950年代末期開始成熟,而同時出現的一個新的社會現象——婦權運動(女權運動),更給這個市場帶來一支潛力極爲巨大的消費力量。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西方大部分婦女並不外出工作,專職在家操辦家務,職業婦女人數很少。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的男性公民大量參軍,遠離家園參戰,工廠和其他生產企業、事業單位的工作就基本上由婦女來擔任了。這種情況在戰後繼續發展,改變了婦女在社會中的基本地位。獨立工作的婦女不再是男性的依附,而成爲有自己收入、可以決定自己前途的個體。在西方各國,經過戰後的經濟發展階段,婦女亦開始逐漸取得經濟上的獨立。這樣一來,一個嶄新的、龐大的消費層就自然形成了。她們對能夠節省時間的家庭用品,能夠方便工作的用品,以及服裝、化妝品、個人護理產品等都有大量的需求,這是戰前從未有過的新現象,需要設計界認真考慮,並迅速做出反應。
由於這些新因素的影響,戰後設計師們面對的市場情況變得複雜多了。戰前,設計師們僅僅是討論、創造、追 隨某種單一的風格,應付比較單一的市場需求,而在戰後的新時期裏,這種單一風格壟斷一個時期的市場情況已經不復存在,他們不得不研究分析不同目標市場的不同需求,以不同的風格、不同的設計手法來滿足不同層次的消費者。市場學的因素,特別是市場細分、目標市場的選擇、消費心理的調查越來越受到設計界的重視和應用。於是,設計就變得更加複雜和多元化了。戰前德國現代設計運動推行的單一的、功能主義的設計在戰後變得有些不合時宜了。設計上爲適應不同的要求,開始出現風格上的折中主義方式,越來越重視短期促銷的需求,而比較少強調長期、耐用的設計特點。戰後的消費社會越來越多地傾向用畢即棄的產品,因而,在設計上針對風格的短期規劃、短期考慮較之從前的長線考慮看來更佔上風。
1960年代,消費主義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前面提及的各方面內容都在1960年代得到更加迅速的發展:戰後嬰兒開始成年了,職業婦女的力量更加強大,市場細分日益精細,用畢即棄的消費主義成爲西方的主要消費方式與行爲。1960年代開始的太空技術發展迅速,太空探索到1968年美國人成功登月時達到登峯造極的程度,造成世界各國對於宇宙技術的狂熱喜愛和追逐。
這個10年的變化非常激烈。1960年代初期和中期,人們覺得自己生活在一個史無前例的高技術、高消費的天堂之中,不加節制的消費主義和樂觀主義成爲社會的主旋律。但是到了1960年代末期、進入1970年代,經濟的跌宕、社會的動亂改變了整個社會的氛圍。美國汽車文化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受到石油危機的沉重打擊,雄風不再,完全改變了美國汽車那種裝飾俗豔、造型誇張、耗費燃料的設計方向。節省能源的日本小汽車趁機打入汽車王國——美國的本土市場,並且逐漸樹立起小汽車的新形象;各國經濟在高速發展之後進入衰退期,消費能力急遽下降,那種漫不經心的消費上的浪費行爲不但受到理論家的批評,平民百姓也開始重新重視經久耐用,並開始注意節省能源等以前從來沒有考慮過的問題;宇宙航空技術雖然繼續發展,但是人們發現與他們的具體生活並沒有什麼關係,因此宇宙技術熱也就隨之淡漠下去了。人們意識到:自己離天堂還很遠。
經濟危機持續存在,社會不安定因素與日俱增。特別是1963年美國開始捲入越南戰爭,在國內強行徵兵,傷亡慘重,激起廣泛的反對越南戰爭的民衆抗議浪潮;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人權運動也日益激烈,青年一代對於傳統理念、傳統思想、傳統文化都開始抱持懷疑態度,出現了各種反對主流文化、主流思想的反文化活動。這些因素,又通過設計反映出來,因此,1960年代和1970年代的西方設計運動是非常複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