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城市面貌——美國維吉尼亞州水晶城區。
千篇一律的現代主義城市面貌——前東柏林城區。
<h2>
一、後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h2>
<h4>
(一)背景</h4>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特別是在1950—1970年代期間,“國際主義”風格席捲歐美,成爲西方國家設計的主要風格,而且影響到全世界,改變了世界建築的基本形式,也改變了城市的面貌。雖然國際主義是從戰前在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中興起的現代主義設計運動基礎上發展出來的,但卻帶有濃重的美式商業符號色彩。
“國際主義”風格以密斯·凡·德·洛主張的“少就是多”(Less is More)原則爲中心,並衍生出粗野主義、典雅主義、有機功能主義(也稱“有機現代主義”,organic modern)等幾種次風格。全無裝飾、強調直線、幹練、簡單到無以復加地步的“密斯主義”(Miesism)重新定義了幾乎全世界各大都市的天際線。除了建築之外,“國際主義”風格同時還影響到產品、室內、環境、平面等其他的設計範疇。
“國際主義”風格,或者翻譯爲“國際風”,是菲利普·約翰遜、亨利-拉瑟·希區柯克(Henry-Russell Hitchcock, 1903—1987)1932年創造的術語。當時,他們在歐洲看到現代建築早期的作品之後,意識到現代建築會在美國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於是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in New York City)舉辦了“現代建築——國際大展”,並推出了這一名稱。1938年,爲避戰亂,歐洲主要的現代建築師大都移民到美國,他們的現代建築觀念和美國市場經濟結合,形成了現代建築時尚,稱之爲“國際主義”風格。
至1960年代末期,“國際主義”風格壟斷建築、產品和平面設計已經有將近30年的歷史了,世界的建築日趨同質化,地方特色、民族特色逐漸消退,建築和城市面貌越來 越單調、刻板,加上勒·柯布西耶在戰後年代逐步演進出來的“粗野主義”,經由馬謝·布魯爾、路易斯·康(Louis Kahn, 1901—1974)等人的推動,在很大範圍內改變了公共建築,特別是學校建築的面貌,往日那種具有人情味的建築形式逐步被缺乏人情味的、非個人化的“國際主義”風格建築取代。對於這種趨勢,建築界出現了反對的呼聲,也開始湧現出一些青年建築家意圖改造“國際主義”風格面貌。典雅主義、有機功能主義是對“國際主義”風格的一些調整,也因此出現了一系列比較具有人情味、個人化的建築,但是它們畢竟影響有限,而且都依然堅持現代主義基本原則立場——反對裝飾。因此,一場在“國際主義”風格的壟斷中開拓一條裝飾性新路,豐富現代建築面貌的革命,就呼之欲出了。這個背景,就是後現代主義產生和發展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