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興衰,與西方社會的發展進程是密切相關的,1960年代後半期,後現代主義開始萌芽,正是西方社會廣泛反對越南戰爭、環保主義盛行、青年一代主張絕對自由的運動風起雲湧之際;而到1980年代後現代主義運動接近尾聲的時候,西方社會則進入了經濟高度穩定時期,人們對於政治漠不關心,原來熱衷的絕對自由逐步被新保守主義取代,隨着戰後嬰兒一代逐漸成年,以往那些狂熱的主張逐步消失。1960年代極端個人主義發展到登峯造極地步,而在1980年代則出現了廣泛的宗教保守主義。戰後50年基本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爭,西方社會享受着長期的和平與繁榮,藝術、文學、建築都逐步轉向娛樂性、享受性,1960年代那種悲天憫人的強烈社會責任感逐步被享受主義取代。這個歷史背景,構成了後現代主義發生和衰落的歷史文脈。後現代主義具有的典雅、浪漫、裝飾性、娛樂性、淺薄的和浮誇的歷史折中主義色彩,都是時代的反映。這就是所謂的歷史文脈性特徵。建築風格的發展和時代的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這一基本事實從後現代主義的興衰榮辱過程中再次得到證實。
1980年代的宗教保守主義——聖路易斯市的反墮胎遊行。
1966年3月26日紐約第五大道上的反戰遊行。
後現代主義建築的重要理論著作——文丘裏的《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
最早在建築上提出後現代主義看法的是美國建築家羅伯特·文丘裏(Robert Venturi, 1925— )。還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築學的時候,他就旗幟鮮明地挑戰密斯的“少就是多”原則,提出“少就是乏味”(Less is a bore)的看法。他主張從兩個來源吸收裝飾元素,來豐富現代建築的審美性和娛樂性。一個是歷史建築元素,包括託斯坎尼、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哥特風格、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法國第一帝國和第二帝國、維多利亞、安妮公主風格等等,所有的西方建築歷史風格都可以借鑑,利用歷史符號來豐富建築面貌;第二個來源是美國的通俗文化,包括好萊塢、拉斯維加斯這些一向被主流社會視爲俗不可耐的商業風格,他認爲這些商業噱頭十足的美國通俗文化也都具有借鑑價值,符合20世紀青年一代的新審美要求。他主張,建築應該走裝飾化的道路,不是採用古典復興的方式,而是採用折中的、戲謔的、輕鬆的方式。在他的早期著作《建築的複雜性和矛盾性》(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中,文丘裏提出了後現代主義的理論原則,而在《向拉斯維加斯學習》、Learning from Las Vegas - The Forgotten Symbolism of Architectural Form )一文中,更進一步強調了後現代主義戲謔的成分和對於美國通俗文化的新態度。
從建築實踐上看,1962—1964年間,文丘裏利用歷史建築符號,以戲謔、遊戲的方式爲其母親設計和建造的住宅(The Vanna Venturi House, Chestnut Hill, Philadelphia, Pennsylvania),是具有完整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最早建築。1974年,菲利普·約翰遜在紐約完成了美國電報和電話公司(ATT)大樓(現爲日本索尼公司大樓)的設計,採用了石頭幕牆、頂部三角山牆、古典拱券入口等建築語彙,是後現代主義的里程碑建築。此建築的照片 刊登在《時代》週刊的封面,被認爲是後現代主義正式登場的信號。自此,後現代主義建築蓬勃開展,成爲風靡世界的新建築風格,國際主義風格開始逐步式微;到1980年代,後現代主義建築成爲主流,而“國際主義”風格則基本消失。
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內容非常繁雜,因爲泛義的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既包括了狹義的後現代主義,也包括瞭解構主義、新現代主義、“高科技”風格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和思想內容。因此,關於後現代主義對現代的態度和立場,就很難用簡單的言辭來概括。我們姑且粗略地將其分爲以下兩大類:反現代主義派和新現代主義派。
反現代主義派的基本理論立場,是要與現代主義進行徹底決裂。主張在建築上提供不同的選擇,或者是前瞻性的,或者是回顧式的。前者被稱爲“新前衛派”(neo-avant-garde),主張在建築上採用未來主義的手法,創造與現時完全不同的、具有理想成分的建築,其在理論上的發展就是對具有批判性的新觀念的探索。後者被稱爲“後衛派”(arriere-garde),主張繞過現代主義階段,在建築上恢復到前工業化階段去,以歷史因素來改變現代建築的面貌,其在理論上的體現就是具有懷舊式的對傳統建築和建築理論的熱衷和探索。
要求向後看的“後衛派”在1980年代基本左右了後現代主義建築的發展,出現了不少根本就是古典復古主義的建築,比如洛杉磯1974年興建的保羅·蓋地藝術博物館,設計成古羅馬貴族的豪華庭院和高級住宅形式,內部全部採用復古方式裝飾,毫無新意可言,就是完全的復古作品。這種建築浪潮的興起,與1980年代西方廣泛流行的政治保守主義具有密切的關係。隨着西方特別是美國的政治保守主義逐步衰落,“後衛派”建築也就逐漸退出主流了。
新現代主義派則仍然維護現代主義的基本理論。事實上,支持現代主義、提出要維護和發展現代主義,不但在建築上具有一定力量,而且也是文化和思想上的一股從未消失的潮流。理論界中不少人認爲20世紀的文化核心就是現代主義,如果取消現代主義,就等於取消和否定自從工業革命以來的文化、思想、科學技術的成就,否定現代文明。他們認爲對於現代主義,只能完善、發展,而不應該推翻和一概否定。美國當時相當有影響的藝術評論家哈爾·福斯特(Hal Foster, 1955— )和克里門蒂·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 1909—1994)都表示了這樣的看法。特別是格林伯格,他認爲現代主義具有自身批判的能力,可以通過這種自我批判來完善自己。而法蘭克福學派的德國哲學家約根·哈貝馬斯(Jürgen Habermas, 1929— ),則是利用馬克思主義歷史辯證法的立場來積極維護現代主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