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具有完整後現代主義特徵的最早建築——文丘裏住宅。
貝聿銘設計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對於現代主義建築的維護和支持,在建築界一直具有相當的力量。在上面的章節中,我們曾經提到的“紐約五人”,就是一個在後現代主義大潮洶湧時依然堅持現代主義原則的派別,他們代表了建築中堅持現代主義、維護現代主義的一派,長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應該指出的是,許多第二代的現代主義大師,並沒有如同菲利普·約翰遜那樣在後現代主義浪潮中改變原來的方向,而是一直堅持現代主義的基本原則和立場。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貝聿銘,他從1940年代開始堅持現代主義建築的立場,一直到現在,從來沒有改變過,而且在不少公開場合對於以裝飾主義、歷史折中主義來迎合社會心理需求的後現代主義表示不以爲然。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他是正宗的包豪斯的接班人,他的現代主義建築一直表現出強盛的現代主義生命力,從美國國家美術館東廳到盧浮宮前的“水晶金字塔”,從卡羅拉多深山裏的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1967),到達拉斯鬧市中的莫頓·梅 耶爾遜交響樂中心(Morton H. Meyerson Symphony Center, Dallas, 1989),都是現代主義的重要作品。
比貝聿銘年輕的建築家中,也依然有不少對現代主義持堅決維護的立場。如美國建築家理查德·邁耶(Richard Meier, 1934— ),一直堅持現代主義的原則。1998年,他在洛杉磯完成的造價接近10億美元的“保羅·蓋蒂文化中心”(Paul Getty Culture Center),被稱爲“新包豪斯主義”或者“新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品,而且被美國權威的評論家羅伯特·休斯將其與佛蘭克·蓋利(Frank Gehry, 1929— )的解構主義傑作——西班牙畢堡的“古根海姆藝術博物館”相提並論,稱爲20世紀末葉最重要的兩個建築。可見現代主義不但在文化、思想界仍具有活力,在建築界也能夠穿越整個後現代主義時代,在狹義的後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已經走向消亡的時候,反而以其單純的、強有力的面貌繼續發展。可以肯定,新現代主義在21世紀將會繼續得到發展。
<h4>
(二)後現代主義理論的重要議題</h4>
<h5>
1.建築的意義和意義的表達</h5>
在後現代主義建築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和發展中,建築的意義和意義的表達是一個與歷史主義、現代主義同樣重要的議題。
在討論建築的時候,必然會遇到建築的三個基本要素問題:風格(Style,或譯爲“類型”)、功能(function)和建構(tectonics)。這三個基本要素,早在羅馬時期的建築學,比如維特魯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的《建築十書》(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中就不斷以不同的名義表現出來。對於諸如美觀、理想形式、實用性、適合性、堅固性等內容的討論,其實都是圍繞這三個基本要素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