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受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h5>
4.設計師與企業的密切合作</h5>
當人們注視意大利設計的時候,會發現一個突出的特點:與多數國家最引人注目的是個體的設計家不同,意大利的許多企業的名字,都出現在意大利設計的版圖裏,與明星設計師的姓氏熠熠齊輝。汽車公司菲亞特(FIAT)和喬吉託·喬治亞羅、打字機公司奧利維蒂(Olivetti)和馬賽羅·尼佐裏、家用電器公司扎努西(Zanussi)和基諾·瓦利(Gino Valle, 1923—2003)、燈具公司佛洛斯(Floss)和著名的卡斯提格里奧尼兄弟(Castiglioni Brothers,分別是:Achille, Livio, and Pier)、塑料製品公司卡特里(Kartell)和安娜·卡斯特里·費裏麗、傢俱公司卡西那(Cassina)和瑪利奧·貝里尼等一系列現代設計大師、家居用品公司阿列西(Alessi)和艾托爾·索扎斯等等,都是突出的例子,這些企業在自身發展的過程中,都對設計表現出高度的重視,並與重要的設計師建立起密切的合作關係。以至於人們只要在產品上看到“Made in Italy”的字樣,本能地會相信它的設計和製作都是高水準的。意大利企業與設計師之間這種緊密的結合,是意大利產品稱雄國際市場的重要原因。
這種關係的建立,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當時已經有爲數不多的企業,例如製造金巴利酒的達維德·坎姆帕利公司(Davide Campari)、製造輪胎的皮列裏公司(Pirelli)、生產打字機的奧利維蒂公司(Olivetti)等已經意 識到設計的重要性,開始聘請建築師、藝術家爲他們進行設計。到了1950年代,這一模式被企業界廣泛接受,企業聘請專職設計師已形成風氣。受益於意大利深厚的手工藝傳統和對手工技藝的尊重,創新型的設計得以在現代企業中發展起來。應該說,如果沒有企業提供的條件和支持,維科·瑪吉斯特里提(Vico Magistretti, 1920—2006)、瑪柯·扎努索等一大批意大利著名設計師恐怕不可能達到他們職業生涯的高峰;同樣,如果不是設計師們提供的優質服務,企業恐怕還在抄襲或模仿陳年的樣式,而無法獲得市場的巨大成功,著名的“女士椅子”(Lady Chair, 1951)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輪胎公司皮列裏聘請年輕的建築師瑪柯·扎努索採用公司的新產品——名爲“Gommapiuma”的發泡橡膠設計傢俱,合作的結果就是這把成爲傢俱經典的扶手椅。直至今日,意大利設計界與企業界之間這種合作關係仍在繼續,並不斷地得到加強。
有意思的是,雖然意大利設計師與企業之間有非常密切的合作關係,但是與他們的外國同行們不同,意大利設計師通常都是以獨立的設計顧問身份參加與企業的合作的。這樣的獨立身份,使他們能夠儘量避免企業內複雜機構的干擾和阻滯,而且他們可以在多個不同的設計領域裏大顯身手。例如艾托爾·索扎斯在1959年參與奧利維蒂公司設計意大利第一臺自行發展的計算機Elea 9003的同時,還在一些小藝術畫廊裏展出他設計的陶瓷作品。
<h5>
5.設計師們特殊的教育背景</h5>
另一個很特別的現象是,大多數設計師的“設計”技能都是自學得來的,他們的教育背景有建築、工程、視覺藝術,有些人是飛機工程師,有些人是賽車駕駛員,卻偏偏鮮少有從“設計學院”畢業的。這是因爲,意大利高等院校裏的“設計”學科,直到1980年代才正式確立。長期以來,意大利的設計教育比較集中於少數幾所學府,特別是工科型的米蘭理工大學(意大利語:The Politecnico di Milano,英語: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Milan)建築系,這種高度集中的設計教育模式也是意大利獨有的。一代又一代意大利產品設計師、建築師、時裝設計師、汽車設計師都是從這個學院畢業的,因此,意大利的設計師往往很容易跨界,建築師設計傢俱,產品設計師設計時裝,平面設計師設計建築,時裝設計師設計汽車……比比皆是,沒有人會大驚小怪。
1984年的《多姆斯》雜誌刊載了亞歷山德羅·門迪尼對德國設計師迪特·蘭姆斯的採訪。
吉安卡羅·皮列提設計的普利亞摺疊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