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大業七年大大小小的變民首領中,有一個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後來卻成了這撥人裏聲望最高、勢力最強的義軍領袖。他雄踞河北,自稱“夏王”,直至唐朝建立後仍然割據一方,是武德初年李世民東征路上最強大的對手。
這個人就是竇建德。
竇建德,河北漳南(今河北故城縣東)人,與孫安祖同鄉,自小勇武過人,在鄉里有俠義之名。大業七年,朝廷招募東征士兵,竇建德因其驍勇之名被任命爲二百人長,同鄉的孫安祖也在徵召之列。可孫安祖因家中遭遇洪災,妻兒皆餓死,對官府恨之入骨,堅決不肯應徵。當地縣令大怒,將其逮捕並施以鞭刑。孫安祖憤而刺殺縣令,逃亡至竇建德家中。
竇建德收留了他,對他說:“今主上不恤民力,欲徵高麗,天下必將大亂。大丈夫若不死,當建功立業,豈能成爲東躲西藏的逃犯?”隨後,竇建德幫孫安祖召集了二百多個壯士,還協助他們到高雞泊一帶落草爲寇。
儘管竇建德明知道天下很快就將大亂,可他對自己在軍隊的前程卻仍抱有幻想,所以他纔會一邊支持孫安祖造反,一邊又捨不得扔掉“二百人長”這塊雞肋。
最後,還是當地官府幫他下了這個決心。
本來,竇建德窩藏孫安祖一事,當地官府已有所察覺,加之張金稱、高士達等盜匪凡是到漳南洗劫,都自動避開竇建德家所在的那條街,所以官府認定,竇建德必然與盜匪暗中勾結。不久,官府就派兵抄了竇建德的家,並將他一家老小全部捕殺。
在家破人亡的慘痛現實面前,竇建德的最後一絲幻想終於破滅。萬念俱灰的他只好脫下隋朝軍裝,帶着手下的兩百人投奔了高士達。高士達覺得自己的智謀和才略均不及竇建德,就把兵權交給了他,讓他當了二當家。隨後,竇建德屢屢擊敗前來征討的官軍,威望迅速提升。由於他善待士卒,所以人人皆願爲其效死,麾下部衆很快發展到一萬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