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幹兵變的幕後黑手 (第2/6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們的答案是:可能性幾乎不存在。原因大致有以下三點:
第一,雖然太子與秦王的矛盾由來已久,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但是李建成的儲君地位始終是穩固的。最主要的原因是:李淵出於立嫡以長的原則和政治穩定的考慮,不可能像當年的隋文帝楊堅那樣隨意廢立太子。
事實上,當秦王勢強、太子勢弱的時候,李淵也始終站在抑制秦王、扶持太子的立場上,否則也不會在劉黑闥第一次起兵時遲遲不願起用李世民,更不會在劉黑闥二次起兵時全力支持李建成掛帥出征,建立戰功。而李建成討平劉黑闥之後,聲望顯著提升,勢力有所增強,儲君地位也隨之鞏固,根本無須擔心被李世民取而代之。武德中後期,李淵對世民“恩禮漸薄”,而建成和元吉則“轉蒙恩寵”(《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只要李建成保持現狀,等到李淵百年之後,天子寶座自然就是他的。既然如此,在總體形勢對其絕對有利的情況下,作爲既得利益者的李建成怎麼可能會謀反?
第二,就算李建成爲了防患於未然,打算徹底消除威脅他儲君地位的危險因素,那麼他要對付的人也應該是秦王李世民,而不是高祖李淵。因爲直到武德七年,李淵仍然是李建成最大的政治靠山,而且即便是在李建成多次違規操作被揭發的情況下,李淵仍舊一如既往地對他寄予信任,否則也不會在前往仁智宮避暑的時候命太子監國,留守長安。
但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李建成串通楊文幹謀反的目的卻是爲了篡奪皇位。換句話說,他們矛頭所指正是李淵本人。試問,在明知道李世民對其太子之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李建成怎麼可能動手推翻自己的政治靠山呢?除非他有絕對的把握將李淵和李世民一舉翦除,否則以李世民的軍事才能和在軍隊中的勢力來看,李建成這麼做無異於自掘墳墓。
第三,退一步說,就算李建成真的鐵了心要將李淵和李世民一網打盡,那麼他的謀反計劃也應該是首先在長安發動政變,徹底控制李淵,一舉消滅李世民(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正是一邊控制皇帝一邊翦除對手的),掌握了中樞大權後,再命令楊文幹在外圍起兵響應,這樣才能確保萬無一失。
可事實恰好相反,李建成偏偏是等到李淵去了仁智宮後,才讓楊文幹在異地起兵,此時無論是李建成從長安發兵還是楊文幹從慶州發兵,一路上都必須經過高祖仍然有效控制的州縣,最後才能打到宜君縣的仁智宮。這不但是鞭長莫及,而且是打草驚蛇。暫且不說叛軍有沒有能力打到宜君縣,就算其佔了先機,一路暢通無阻地打到仁智宮,高祖和秦王肯定也早已揚長而去,並且極有可能調集了四方兵馬,給他們佈下了一個天羅地網。所以說,這樣的謀反計劃是十分愚蠢的。李建成縱然軍功不及李世民,可他也是開創李唐的元勳之一,其政治智商斷不至於如此低下。
就算我們換一個角度,假設李建成這麼做是想趁李淵離開京師、朝廷空虛的時候奪取政權,那麼這個謀反計劃是否就變得可行了呢?
很遺憾,這樣的設想同樣不能成立。
道理很簡單,在武德七年的李唐王朝,論政治號召力,高祖李淵依然是當之無愧的一號人物,他對政權的控制仍然是有力的;而論及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和勢力,可以說整個李唐王朝無出秦王之右者。在此情況下,李建成就算控制了朝廷、佔領了京師,他所得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政權的空架子和長安一座孤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