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眼識人才 (第2/2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世民一聽就來了興致,追問他馬周的情況。
常何說,馬周是博州茌平人,從小父母雙亡,家境貧寒,鄉里人都瞧不起他,但是他勤奮好學,博覽經史,尤其精通先秦典籍。武德年間謀了一個博州助教的職務,可他卻不以教書爲意,屢屢被當地刺史斥責,馬週一怒之下離開家鄉,四處雲遊,隨後來到長安,寓居常何家中。
李世民聽完,意識到這個馬周雖然表面上落拓不羈,卻是一個腹有詩書、胸懷大志之人,當即命使者前去傳召馬周。
不知道是馬周有意延宕,還是李世民心情過於迫切,總之那天李世民整整派出了四批使者,才把這個布衣馬周請進了宮。《貞觀政要》卷三:“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間,凡四度遣使催促。”雙方一番暢談之後,李世民發現馬周果然是滿腹經綸,見識深遠,頓生相見恨晚之感,隨即讓他當天就到門下省報到。
一夜之間,馬周就從一介平民變成了朝廷命官,從社會最底層直接進入了帝國的政治中樞。
這是一個典型的“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馬周從此登上帝國政壇,不久就被授予監察御史之職,後來歷任朝散大夫、中書侍郎、吏部尚書、中書令等職。史稱他“有機辯,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因而“甚獲當時之譽”。(《貞觀政要》卷三)甚至連李世民都說:“我於馬周,暫不見,則便思之。”(《舊唐書?馬周傳》)可見對他賞識和倚重的程度。
雖然馬周確實具有比較出衆的能力,但如果不是碰到李世民這種不拘一格、唯纔是舉的皇帝,馬周恐怕也難逃懷才不遇、抑鬱而終的命運,絕不可能演繹這一出“布衣變卿相”的千古佳話,更不可能成爲享譽後世的貞觀名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