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命是一門藝術 (第1/2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無論是“用人如器”,還是“唯纔是舉”,都說明李世民擁有高度的“知人之明”。但是在管理學中,“知人”固然是一個重要的層面,可還有另一個重要層面,就是必須“善任”。
知人是善任的前提,善任是知人的目的。只有做到知人善任,讓部屬各司其職,管理者才能從具體而瑣碎的事務中抽身而出,站在一個最宏觀的層面上,制訂整個團隊的戰略規劃,實現整個組織的願景目標。如北宋的範祖禹所言:“君人者,如天運於上,而四時寒暑各司其序,則不勞而萬物生矣!”(《唐鑑》)
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善任,其實就是授權的藝術。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善於授權。中國古代的皇帝,尤其是那些對自己的治國能力頗爲自負的開國之君,很多人根本不願授權,也不敢授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不但促狹猜忌,事必躬親,甚至到最後連宰相都廢了;還有隋文帝楊堅,也是一個寧可把自己累死也不敢輕易放權的主子。
在這方面,李世民就從楊堅身上汲取了深刻的教訓。
貞觀四年,李世民曾經問隋朝舊臣蕭瑀:“你認爲隋文帝是一個什麼樣的君主?”
蕭瑀說:“克己復禮,勤勞思政,每天朝會都要開到夕陽西下,凡是五品以上官員,都要召見賜坐,與他們談論政務,以至於經常忘了喫飯時間,只好叫侍衛給他們送飯。雖然他的品性稱不上仁智,但應該算是勵精之主。”
李世民聽完後,笑着說:“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心暗則不通事理,至察則多疑於物。況且他又是靠欺負孤兒寡婦才得天下的,所以總是擔心羣臣內懷不服,因而不肯信任文武百官,每件事都要親自決斷,雖然殫精竭慮,勞神苦形,卻未必凡事都能盡合於理。朝臣既知其意,也就不敢直言進諫,宰相以下,惟有承順其旨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