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突厥,報五年之仇 (第1/8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7世紀初,大唐帝國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
從貞觀元年(公元627年)起,唐太宗李世民就引領着大唐帝國走上了一條勵精圖治的強國之路,短短十餘年間就呈現出一派盛世景象——無論是政治的清明、經濟的繁榮、文化的昌盛,還是社會的穩定、民生的富庶、人口的增長,無不顯示出大唐帝國在文治方面所取得的驕人成就。
然而,文治的昌盛並不必然帶來國家的強大。
對此,作爲一個從血與火的戰場上走過來的帝王,作爲一個曾經用刀劍蕩平羣雄、鼎定天下的創業之君,李世民比任何人都清楚——要締造一個繁榮而強大的帝國,既要有一襲崇文的華服,更要有一根尚武的脊樑。
換言之,李世民所追求的不僅是“垂衣天下治,端拱車書同”(李世民《重幸武功》)的煌煌文治,他同時更憧憬着“指麾八荒定,懷柔萬國夷”(李世民《幸武功慶善宮》)的赫赫武功。
上蒼沒有虧待李世民。
歷史沒有辜負李世民。
面對他那經天緯地的宏大抱負,上蒼給予了異乎尋常的垂青,歷史似乎也顯得出奇慷慨——就在李世民執政的第四個年頭,一個威震四夷、功蓋八荒的時代就在他的憧憬和仰望中訇然降臨。
這就是令無數後人熱血沸騰、心馳神往的天可汗時代。
貞觀四年,也就是公元630年,天可汗時代正式拉開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