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真水之戰:經略北疆 (第1/8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唐朝經營西域的這段時期,唐太宗李世民也一直沒有放棄對帝國北疆的經略。
儘管東突厥汗國早在貞觀四年(公元630年)便已被徹底平定,可是代之而興的薛延陀汗國卻趁“北方空虛”之機強勢崛起,雄霸漠北,麾下足足有“勝兵二十萬”,成了唐帝國北面的一大軍事強國,同時,無疑也成爲帝國北疆潛在的一大邊患。
對此,李世民當然不會視若無睹。
他知道,如果不採取措施對其進行遏制,日後薛延陀必將成爲唐帝國的一大勁敵。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九月,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命他的兩個兒子分別統轄其國的南部和北部,李世民立刻意識到這是分化其勢力的一個良機,隨即遣使冊封他的兩個兒子爲小可汗,並“各賜鼓纛”,“外示優崇,實分其勢”。(《資治通鑑》卷一九五)
然而,這畢竟只是一種間接的防範手段,要想確保帝國北部邊塞的安寧,就必須在漠南地區——亦即唐帝國與薛延陀之間的東突厥故地——設置一道捍衛的屏藩。
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七月,李世民頒下一道詔書,冊封右武侯大將軍阿史那思摩爲東突厥的新可汗,“賜之鼓纛”,同時命“突厥及胡在諸州安置者,並令渡河,還其舊部,俾世作籓屏,長保邊塞”。
東突厥突然復國,這對薛延陀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李世民知道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必定會有牴觸情緒,於是也給他發了一道詔書,說:“中國貴尚禮義,不滅人國,前破突厥,止爲頡利一人爲百姓害,實不貪其土地、利其人畜,恆欲更立可汗……既許立之,不可失信。秋中將遣突厥渡河,復其故國。”爲了穩住真珠可汗,李世民又強調說:“爾薛延陀受冊在前,突厥受冊在後,後者爲小,前者爲大。”
但是在詔書的末尾,李世民也對薛延陀進行了警告:“爾在磧北,突厥在磧南,各守土疆,鎮撫部落。其逾分故相抄掠,我則發兵,各問其罪。”(《資治通鑑》卷一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