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禪泰山:走向歷史之巔 (第2/8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然而,在張說看來,這二十多萬邊防戍卒既非筋,也非骨,只能說是一堆可有可無的爛肉。
爲什麼這麼說?
張說向玄宗道出了實情。他說:“陛下,臣久在疆場,十分清楚邊防軍的情況。那麼多邊防戍卒,其實並不都是在捍衛邊疆的,而是將帥們用以自保的私人武裝和任意驅使的工具罷了。而且,兵貴精不貴多,真的要禦敵制勝,根本不需要這麼多人。與其白白浪費這些勞動力,妨礙農業生產,還不如讓他們回家種田。陛下如果不放心,臣願意以闔家一百多口人作擔保!”(《舊唐書·張說傳》)
玄宗經過慎重考慮,最後還是同意了張說的裁軍計劃。
就這樣,張說這個“朝廷大手筆”振臂一揮,二十多萬人就卸甲歸田了。
在古代,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命脈,這二十多萬青壯勞力返鄉務農,無疑可以成爲農業生產的一支生力軍。所以,儘管裁軍舉措表面上是屬於國防政策,但實際上所產生的有利影響卻是體現在經濟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張說新官上任燒的這第一把火,其實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開元時代的經濟發展,影響殊爲深遠。
緊繼裁軍行動之後,張說在軍事上推行的第二項根本性的改革就是——改“府兵制”爲“募兵制”。
府兵制起源於西魏,完善於北周,是宇文泰創立的一項“兵農合一,寓兵於農”的兵役制度,被隋、唐沿用,至玄宗開元年間,這項制度已經實行了一百七十餘年。按府兵制規定,凡二十至六十歲的農民,平時在家務農,農閒時接受軍事訓練,戰時奉調出徵,每年還須輪番宿衛京師,並輪流到邊疆鎮戍。
顯而易見,府兵制最大的好處就是:國家不用養兵,可以省卻一大筆國防開支。但是,最大的弊端也在這裏。按規定,府兵出征時的武器、裝備、糧食、日常用品等等,一切均需自備。這固然減輕了國家的財政負擔,可對於個人卻是一種難以承受的重負。爲國家賣命打仗,還要花自己的錢,這在今天的人看來無異於天方夜譚,可在當時卻是天經地義的。
唐朝初年,國力強盛,社會穩定,制度比較健全,府兵雖然負擔重,但他們可以在均田制的基礎上分配到足夠的農田,本人還可免除租賦徭役,而且無論是出征還是宿衛,都有嚴格的制度保障,兵役一結束便可回家務農,因此經濟相對比較優裕。然而,到了高宗末年和武曌時代,豪強兼併之風大起,均田制逐漸破壞,府兵很難分配到足額的田產,加之國家連年征戰,府兵家屬承擔的租賦徭役日重,而府兵出征戍邊的時間又嚴重逾期,往往是壯年應徵而白首未歸,導致家中田地經年拋荒,府兵及其家屬普遍陷入貧困,甚至瀕臨破產邊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