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稅法:危機與拯救 (第2/5頁)
王覺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是誰的手?
當然是皇帝的。
以前內外兩庫涇渭分明的時候,皇帝大人也時不時會落入囊中羞澀的窘境。現在好了,沒錢花的時候也不用跟度支使開口了,只要往大盈庫伸伸手,想拿多少拿多少,方便快捷,省時省力,真是不亦快哉!
楊炎上臺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這樣一個腐爛的局面。
他知道,如果不從國庫的整頓和監管入手,治理國家財政根本無從談起。
大曆十四年年底,楊炎向德宗李適鄭重提出:“財賦者,國家之大本,民生之命脈。社稷興亡、朝廷安危的關鍵之一,就在於如何管理國家的財政收入,所以歷朝歷代,都委派重臣進行掌管,但儘管如此,仍然無法徹底避免物資損耗和賬目不清的情況。如今,國庫被宦官把持,每年的收入多少,開支多少,盈餘或虧空的情況如何,朝中大臣全都一無所知,政治上的弊端,沒有比這更嚴重的了!臣建議,自即日起,將國庫的管理和監管之權交回相關部門。至於宮中所需,每年可列出預算,由國庫如數劃撥,保證宮中用度不致匱乏。只有這麼做,才談得上財政的治理。”
德宗欣然採納了楊炎的建議,當天便頒佈詔書,宣佈從今往後,所有財政收入全部劃歸左藏庫,每年只需精選三五千匹上好綢緞,作爲宮廷用度送交大盈庫。
建中元年(公元780年)正月,楊炎又提出了一項重大的財政改革措施,徹底廢除了已經在唐朝實施了一百多年的“租庸調法”,代之以一項全新的賦稅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