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康熙的治國之道 (第1/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始終把民生放在第一位,這是康熙治國的最大特點。他治國並沒有什麼新奇的花招,只是將國家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聯繫在一起,真真切切地關心人民的利益,僅此而已。
<h2>重視民生,反對拆遷,鼓勵墾荒</h2>
我們知道,康熙並不是開國之君,但是他卻做了很多開國皇帝必須做的事情,所以歷史對他的評價很高,既是守成之君,又是開疆拓土的大帝。
康熙是清朝入關後的第二個皇帝,這個算法是依照清軍入主中原來算的,在康熙前面有四個對清朝起着重大作用的領袖,分別是的他的曾祖父努爾哈赤、祖父皇太極、叔祖父多爾袞和父親順治。
順治在位十八年,清朝並沒有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治,民族矛盾依然十分尖銳。康熙登基以後,仍然面臨着許多棘手的問題,譬如戰火不絕、割據政權獨霸一方、經濟蕭條、財政匱乏等等。
清軍入主中原後,在京畿大肆圈地,霸佔了以前漢人的土地,由此引起許多強烈的反抗。清軍對漢族地主和農民的反抗採取了極端的軍事措施,燒殺搶掠,手段非常殘忍。這段時期是多爾袞執政,隨後多爾袞又推行了“逃人法”,這項法令在皇太極時基本廢去,多爾袞重新啓用,對漢民族採取了高壓政策。
清初的暴政對國計民生帶來了重大的危害,順治親政後,進行了一些改革,廢除了多爾袞的許多弊政,爲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
康熙始終將民生放在執政的首要地位,只有讓老百姓安居樂業、休養生息,社會纔可能和諧,政權才能穩固。當然,康熙並不是停留在口頭上,他用實際行動解決了民生問題。
康熙實施了以下措施:
一、將荒熟土地分給臣民。康熙八年(1669年),將十七萬頃的明朝藩王荒熟土地交給百姓,讓他們開墾種植。所謂荒熟土地,既有荒地,也有直接可以種植的熟地。十二年(1673年),他又責令各省開墾荒地,爲了鼓勵開荒,他免費給開墾者種子、口糧和工具。康熙將這些土地命名爲更名田,這種田租賦相對要高一些,但由於主動權完全掌握在經營者手上,所以老百姓的積極性還是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