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海上烽煙 (第2/7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嘉慶的老師、兩廣總督朱珪曾經抓獲了一個海盜頭目何玉理,發現此人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就在海上打劫。這本來是應該獎勵的,但是嘉慶卻降旨責備朱珪,說這個海盜猖獗這麼長時間直到現在才抓住,充分說明各級官員辦事不力,要求刑部對朱珪嚴加議處。
朱珪是嘉慶非常尊敬的一個老師,嘉慶應當不至於喫飽了沒事去爲難自己的老師。當然,很有可能是和珅在乾隆面前說了什麼,嘉慶不得不做出一種姿態。由此也足以說明嘉慶對海盜一事的重視。
當時的海盜不僅打劫中國的商船,遠洋來華的外國商船也未能倖免。
嘉慶元年(1796年)九月,兩廣總督吉慶發現了一個英國商人,根據這個英國商人的說法,他乘坐的商船在兩個月前被劫持,船中共有十人,其中六人被害,三人被劫走,他僥倖抱着木板漂流逃走。類似的事件經常在中國近海附近發生,以至於英國政府幾次提出派遣軍隊協助清政府征剿海盜。嘉慶當然不能接受這個建議,清政府的主權意識是相當強的,決不允許外國艦船開進中國海域。
不過,英國提出這個問題,足以說明當時海盜情況之嚴重。海盜的活動,嚴重地損害了中國的海上貿易。
對於安南阮氏幕後支持海盜的行爲,嘉慶當然是非常反感的,不過嘉慶不便公開譴責安南,甚至讓下面的人不要張揚。這是從大局來考慮,國內局勢很不穩定,不宜跟安南結仇。
嘉慶二年(1797年)正月,兩廣總督吉慶又上奏發現安南的海盜,請示要不要照會安南國王。雖然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證據,但謹小慎微的嘉慶還是主張不聲張,他認爲不能輕易挑起國家之間的矛盾。
嘉慶五年(1800年)六月,發生了一件特別的好事,這件好事用瞎貓碰死耗子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安南有三十艘海盜船,糾合中國水澳幫、鳳尾幫海盜船六七十隻,在浙江沿海彙集,準備進逼台州。恰好當時海上雷電交加,風雨大作,海盜船隻覆沒殆盡。一些抱着浮木,或者泅水上岸的海盜都被定海鎮總兵李長庚俘虜。在這些俘虜中,有安南的四個總兵,這足以證明安南政府跟此事脫離不了關係。
這四個總兵被處以極刑,嘉慶把他們的官印歸還安南國王——這一招非常厲害,看你臉往哪兒擱,看你如何解釋這事。當時安南內戰一觸即發,安南新舊勢力爭權奪利呈白熱化。新阮代表阮光纘爲了討好清廷,抓住六十多名海盜送往廣東,這些海盜可能都是舊阮操控的,阮光纘做出這種姿態,絲毫不能改變他是海盜幕後頭頭的事實。
但阮光纘討好清廷的自作聰明的做法,引來了一系列災難性的後果。許多海盜因此不再相信他,紛紛投降清政府,表示願意配合清廷消滅海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