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決定天國存亡的北伐與西征 (第5/14頁)
鹿鼎公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朝軍事制度深深地打上了外族政權的烙印,由於滿族人口少,他們必須控制漢人軍隊的數量,從而導致軍隊整體規模較小。由於是外族入侵後建立的政權,他們隨時擔心各地出現起義,又將這些少得可憐的軍隊分駐到全國各地,如果出現會黨起義立時彈壓。而且各地的駐兵都是互不統屬的,目的也是爲了互相牽制,防止這些軍隊聯合,操於一人之手,對清廷構成威脅。這也是曾國藩解散湘軍的原因,他不解散的話遲早要跟清廷幹仗。
幾百人、上千人的小軍團分駐在全國各地,而且這些小軍團的頭目互相不節制,這固然不會對清廷構成威脅,但對於鎮壓太平天國這樣大規模的起義也很不利。太平天國動輒幾萬人,如果有一個會打仗的統帥,可以輕鬆將清軍的小軍團一一殲滅。因爲清軍不夠,各地才組織鄉勇,正是這些鄉勇的存在遏制住了太平軍的步伐。
寫到這裏,我們多少理解楊秀清爲何安排兩萬人北伐了。首先李開芳和林鳳祥都是優秀的將領(雖然不是帥才),而且兩人互補,一個有勇,一個有謀,如果他們指揮得好的話,未嘗不能成功。北伐軍後來被勝保和僧格林沁兩個軍團打敗。其實這兩個軍團加起來也不過四萬人,兩萬人打敗四萬人並不是什麼天大的難事。
八旗軍總共有近二十萬,其中兩萬在南京之戰中全軍覆沒,還剩下十八萬。如果滅掉勝保和僧格林沁的軍團還有十四萬,一般認爲清廷不會把這十四萬人全部押注,這些人可能是負責保護愛新覺羅家族北逃的。清廷會不會這麼做不知道,但楊秀清很可能是這樣想的。
所以他派出兩萬人,這兩萬人全都是精兵,都是從革命根據地廣西發展起來的。當年太平軍幾千人衝破賽尚阿四萬人的封鎖,一路攻破南京,形成百萬之衆。楊秀清有理由相信這種事情也可以出現在李開芳、林鳳祥身上,如果一開始就給李開芳、林鳳祥十萬大軍,楊秀清自己也不放心啊!他也擔心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擔心李開芳、林鳳祥攻破北京後擁兵自重。
楊秀清顯然也算上北伐途中有大量的捻軍和天地會等組織,如果李開芳處理得當,大軍抵達北京時未嘗不會有幾十萬人之衆。從歷史上看,北伐所以失敗,更多的還是指揮上的失敗、戰術上的失敗。
而且,拿出兩萬的軍隊對於太平天國來說不是一筆很大的賭注。楊秀清顯然是抱着不成也罷能成更好的心態。他並沒有把全部的希望都押在這場戰役,如果他把全部的希望都壓在這場戰役上,很可能會親自指揮這場北伐戰爭。北伐的真正目的可能是爲了牽制清軍,從而爲西征緩解壓力,西征纔是主力。
從後來的歷史看,也確實是這樣的,韋昌輝、石達開、羅大綱、曾天養、胡以晃等重量級人物都參加了西征。爲什麼西征這麼重要呢?因爲西征的目的是打下半壁江山,控制東南富庶地帶,給清廷來個釜底抽薪,如果控制了整個南方,那麼清廷就沒幾天可折騰了。
總體上說,楊秀清這個戰略還是非常不錯的,只是他萬萬沒有料到。外敵還沒有滅,內部的爭鬥就已開始,第一個送命的恰恰是他自己。
我們也可以換一種思路,假設太平軍將全部主力部隊用來北伐,會出現什麼結果?一方面清廷很可能被推翻,但各地的清軍很可能偷襲南京,重新佔領南京。到時候天國真正擁有的不過是北京一座孤城,佔據北京後,接下來就是消滅各地的督撫了。在這個階段,各地會黨很可能不但不幫忙,還會搗亂,也在圖謀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