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承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此之前,唐朝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一直不太完善,具有相當的隨意性。官員任用像過山車,連升三級,連降三級都是正常的。雖然說唐朝繼承了隋朝以來的科舉制,但科舉制卻不是當時最主要的入仕途徑——至少在太宗時期如此。
高宗皇帝執政後情況有所改善,他很重要的一個政績就是“重建”科舉制度。讀書人讀來讀去,只有一個目的——“貨與帝王家”。聽說有科舉考試,大家奔走相告,這樣一來,應試和中舉的人迅速增多。
需要指出的是:唐朝的科舉制與我們所熟知的“連中三元”不同,後者是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隋朝科舉制度以來,每個時期選拔人才,雖然都打着科舉考試的旗幟,但在具體操作中,又都各不相同。如果非要找一個共性那就是,折騰,把讀書人往死去活來裏折騰。
唐朝的科舉制度與明清有很大差別:你好不容易通過考試,不是說你就有官做了。通過考試,只是讓你獲得做官的入門資格,要知道你拿到的成績單,不是中獎券,只是入場券。
在中舉後你還需要耐心地等待幸運之神的降臨。
一是組織部門(吏部)的選拔;二是幹部子弟(世家子弟)的競爭。十之八九的讀書人,他們的夢想就倒在了這兩道窄門前。
儘管也有相當數量的官員通過考試並最終走上仕途,這一時期有幾個宰相是通過科舉考試博得功名的,比如趙仁本、張文瓘等,但很多人帶着希望而去,敗興而回。
大部分官員能夠混進官場,主要還是靠祖輩或者父輩積攢的功德。
顯慶元年(公元656年),約有一千四百名基層辦事人員參加了大唐公務員入編考試,結果只有二十二人通過了進士考試。事實上能夠參加科舉考試的生源主要來自兩方面。
一是來自京師的國子學,但能進入這些國子學的幾乎都是有錢人和名門望族(就像裴行儉);二是被當地的州保送推薦上去的。後一條路是庶族地主參加科舉考試的唯一途徑,然而能夠中舉的人卻沒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