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slaa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次橫山攻略失敗,爲了順利地從羅兀城南下,困守在羅兀城中將領們從麾下召集了幾十名年輕有爲的將才,來拾遺補闕、參與軍中細務,而提出這項制度的正是韓岡。
雖然在橫山攻略之後,行營參軍的制度很快就銷聲匿跡,也僅僅在河湟戰事上冒了點頭罷了。使用自己的親信幕僚,行事向自己負責,這是多少年來將領們養成的習慣。儘管韓岡的做法是對軍事有所裨益,但對於將領本人則免不了覺得很鬱悶,一旦給自己不能控制的幕僚插手進來,比如冒領軍餉,使喚軍士爲私家行事,等一系列違法之舉那就不可能欺瞞下去。
哪一名將領也不喜歡這樣的人晃在身邊,這些事有自家幕僚去做就夠了,自己的陰私隨時有着被人揭穿的危險,也有被人輕易架空的可能。就像安南行營,因爲有着一衆行營參軍,所有的事務就都給章惇、韓岡抓在手中。
韓岡低頭在看着沙盤,但他的心中卻是在考慮着燕達的心思。
他將燕達的幕僚納爲行營參軍——也就是實質上的參謀部——本來就是給燕達一個表述他自己心中構想的機會,有這位名將的意見參與進來,南攻交趾的計劃可以更加完備。至於再多的權力,章惇不會出讓,韓岡也不會出讓。
實行參謀制度的前提本身是剝奪將領對麾下軍隊的控制權。
儘管早已不用擔心將領如五代故事,帶着麾下的士兵隨意舉起叛旗,但朝廷一直還是將將領們時常遷調,不讓他們熟悉手下的軍隊。之所以會如此去做,就是因爲將領有着莫大的控制權。在軍中,從裝備到財計都是領軍的將校們說了算,朝廷的檢查制度如同孔目稀疏的篩子一樣,只能偶爾篩幾個倒黴蛋。
實際的兵力只佔兵籍簿上的幾分之一,多出來的糧餉成了將校們的囊中私物;理應上陣殺敵的將士卻成了將帥門下的走卒,灑掃庭院、做工務農;邊境地帶的將帥,他們名下的一支支回易商隊都是用着麾下的兵員爲主。
——這一樁樁、一件件,都是發生在現實中的惡行劣跡,看到他們的所作所爲,給將帥們的權力不夠嗎?所以才必須經常調動,這樣至少還能讓那一干執掌軍務的將帥們有些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