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興奮之餘,我迫不及待地想跟別人分享這個發現。可是對大部分人來說,閱讀原始史料太過困難,無法自行提煉出故事。我自己動手,把這樁絲絹案整理出來,用一種不那麼“學術”的方式轉述給大衆,遂有了《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
是文最初發表於我自己的微博,立刻引起了廣泛關注,讀者們的熱情程度讓我始料未及。我好奇地問他們,這篇文章到底什麼地方最吸引人?他們紛紛表示,這些沉寂於歷史中的細節太迷人了。
長久以來,歷史在我們腦海中的印象,是燭照萬里的規律總結,是高屋建瓴的宏大敘事。這雖然是正確的,但視角實在太高了,高到沒什麼人情味。即使有些講述者有意放低視角,也只停留在廟堂之上、文武之間,關心的是一小部分精英,再往下,沒了,或者說記錄很少。
普通老百姓的喜怒哀樂,社會底層民衆的心思想法,往往會被史書忽略。即使提及,也只是諸如“民不聊生”“民怨鼎沸”之類的高度概括,很少會細緻入微地描寫。
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爲什麼名揚千古?因爲他沒有泛泛地感慨一句“苛政猛於虎”,而是先細緻地勾勒出了一個百姓的真實生活狀態——抓到了蛇,便弛然而臥;抓不到,就要被悍吏騷擾。讀者們看到這些細節,自然就能明白爲何他要冒着生命危險去抓蛇,從而理解作者的深意。
《絲絹全書》的價值,也正在此。從官修實錄的視角來看,徽州稅案只是一句簡單的記載,記下有這麼個事就夠了。可這起案子如何而起,如何演變,如何激化成民變,又如何收場,詳盡過程還得看《絲絹全書》才能瞭然於胸。
具體到每一筆銀子怎麼分攤,具體到每一封狀書怎麼撰寫,具體到民衆鬧事、官員開會的種種手段,具體到各個利益集團的辯論技巧,一應在目,恍如親臨。
寫完徽州絲絹案,我對這個領域充滿了興趣,隨後又相繼寫了《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等幾篇紀實。
幾篇紀實的側重點略有不同。在《學霸必須死——徽州絲絹案始末》裏,我們看到的是一項不公平的稅收政策,如何在諸多利益集團的博弈下發生變化;《誰動了我的祖廟——楊幹院律政風雲》講的是歙縣一樁民間廟產爭奪的案子,通過幾個平民的視角,見證了明代司法體系在基層的奧妙運作;《筆與灰的抉擇——婺源龍脈保衛戰》講的是婺源縣一條龍脈引發的持續爭議,我們可以看到縣級官員如何在重大議題上平衡一縣之利害;《天下透明——大明第一檔案庫的前世今生》講的是大明黃冊庫從建立到毀滅的全過程,從中探討明代政治是如何一步步垮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