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房玄齡深知“滿招損、謙受益”的道理。在李世民授予他“太子少師”的職銜時,上表請求解除機要職務退出權力中樞。李世民不僅不批准,還下詔命令他不得繼續上表就同一問題再次請求。當太子準備儀仗隊要正式拜見老師的時候,房玄齡始終沒敢接受如此禮遇。縱使身居相位,仍謙恭禮讓,謹慎維持君臣之道。
房玄齡是名副其實的“宰相肚裏能撐船”,其寬大的胸襟,足以令同朝爲官者拜服。有一次他重病在牀,奄奄一息。一個特別尖酸刻薄的官員居然說:“一個人應該分得清輕重緩急,譬如宰相生病這件事,在我看來就很有區別對待的必要。一般情況下,如果房玄齡生的是小病,我們絕對應該前去看望,因爲這樣可以加深和宰相的感情,以後,宰相也會給我們點恩惠。如果宰相病得嚴重了,那就另當別論。因爲一旦宰相病死了,你去看望他所付出的就永遠沒有收回來的可能了。”房玄齡知道後,不但沒有大發雷霆還以顏色,還在那人來探望之時面帶笑容地對他說:“謝天謝地,我知道我自己不會有什麼大的問題了,因爲你都來看我了!”
“孜孜爲國,知無不爲”,道出了房玄齡的爲官之道;“虛懷若谷,德才兼備”,更彰顯一朝盛世的名相風範。
“事四朝,相六帝”,馮道的套路是什麼
縱觀中國千年歷史,正如《三國演義》開篇所言:“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的車輪滾動到最後一個分裂割據時代——唐末五代十國時期,紛爭依舊,卻少了些許英雄氣概。然王朝更迭、江山代謝中,竟磨練出一個“亂世不倒翁”——馮道。
馮道自號“長樂老”,瀛洲景城(今河北滄州西北)人。觀其一生,處亂世、歷鉅變,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侍奉唐莊宗、明宗、閔帝、末帝,晉高祖、出帝,漢高祖、隱帝,周太祖、世宗,三入中書,擔任三公、三師等職,六任宰相,爲官31年,幾度處於權力頂峯而不倒。政權和皇帝輪替更迭,馮道卻一路官運亨通,不但長年位極人臣,死後更被追封爲瀛王。
馮道究竟有何過人之處,能夠事四朝,相六帝?究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爲官不作爲,圓滑應對。馮道爲官,“臨難不赴,遇事依違兩可,無所操決,唯以圓滑應付爲能事”。侍奉後晉石敬瑭時,石敬瑭曾以用兵之事詢問馮道,馮道答:“陛下歷盡艱險,創成大業,神武睿略天下無有不知。兵伐之事,陛下一定要自己決斷。臣下本是一書生,爲陛下在中書,守歷代成規,不敢有一絲一毫的差錯。臣下在(後唐)明宗朝時,明宗曾以兵事相詢,臣也是這樣回答他的。”馮道將皇帝誇得龍顏大悅,並表明自己行宰相之職,忠心耿耿,對於用兵之事,並未提出良方妙計,不僅不被怪罪,反而深得石敬瑭歡心。
第二,處事不執着,見風使舵。馮道不執着於大德大義,在朝權更迭的關鍵時刻,恰如其分地見風轉舵,依附於最有實力的當權者,盡己所能表現出對新主的“赤膽忠心”。後唐明宗死後,愍帝即位,馮道仍爲宰相。其時潞王李從珂在鳳翔起兵造反,愍帝聞之逃往衛州。馮道一看愍帝大勢已去,便“視其君如路人”,親率百官迎接潞王李從珂入城,擁立李從珂爲後唐末帝,自己繼續擔任宰相一職。
第三,做人不敗德,潔身自好。馮道爲人寬厚,不拘小節。從不結黨營私,也不與人爭權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