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尉遲敬德是鮮卑族人,他名恭,字敬德。早年間,尉遲敬德並不在李世民麾下效力,而是在劉武周那裏效力。後來李世民擊敗劉武周,沒有殺掉屢屢擊退唐軍的尉遲敬德,而是給他鬆開綁縛,說:“願意就留下來,不願便走了吧。”敬德爲李世民的心胸所折服,從此便心甘情願地爲他效力,在與竇建德爭雄、玄武門之變和鏖戰突厥中立下不世功勞,授朝散大夫。
由於多次救駕,敬德深得李世民的信任。後來,李世民建凌煙閣,在裏面掛起24位功臣的畫像,以表彰其功績。尉遲敬德被封爲鄂國公,也是24人之一,而且高居第七位,比平定蕭銑、掃滅突厥的一代戰神,大唐衛公李靖還高出一位,可想見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地位。
可是,這位猛將卻有些小心眼,喜歡爭風喫醋。不過,他喫的不是老婆醋,而是太宗李世民的醋。因爲在他看來,凌煙閣第七也實在是太低,根本不足以向後人昭示自己的功勞——若排在凌煙閣首席那還差不多,誰的功績能與自己相比呢?所以他常常在上朝的時候,當着太宗和滿朝文武的面,指責他看不順眼的人和事,還總是跟當朝宰相、國舅,凌煙閣首功之臣長孫無忌過不去,就差把“老子天下第二”刻在臉上了。
君子動口不動手,將軍動口又動手,而且更喜歡動手。一次,太宗在宮中宴請羣臣,敬德也在受邀之列。宴會的座次不是隨便排的,而是要充分考慮到與會人的身份地位。在敬德看來,普天之下,除了李世民,恐怕沒誰有資格坐在他的上首了,誰知他昂着頭走進宴會,卻低頭看見一人坐在“他的位子”上與人談笑,登時怒不可遏,鬚髮翕張地衝將上去,高聲大喝:“爾何功,坐我上?”
原來,此人正是任城王李道宗。李道宗是皇室宗親,但他不是一般的宗親,他父親是高祖李淵的堂兄弟;而且,道宗之榮也並非僅僅是因爲血統,更重要的是,自李淵父子太原起兵以來,道宗一路上屢屢獻計建功,他坐在首位,可說是實至名歸。不過,尉遲敬德卻不管對方是誰,他的悍勁兒湧將上來,於是一拳擊在李道宗的臉上,李道宗頓時鼻血橫流。
這不是市井小民打架鬥毆,而是一代功臣拳打一個功勳赫赫的皇親。宴會並沒有因此雞飛蛋打,而是陷入一種難堪的沉默。李世民暗怒,當即撤了宴席,鐵青着臉把尉遲敬德單獨留下,說道:“漢高祖時候功臣鮮有善終的,此前我讀史時總是難於明瞭,今天看到你的所言所行,才終於知道韓信、彭越之輩自有其取死之道。你回家好好反省一下吧,否則將來後悔,我縱然想要保全你,恐怕也有心無力了。”一番話說得尉遲敬德冷汗直冒,立時清醒了一大半。
後來,敬德果然知道進退了,甚至到了晚年,在家閉門享受,“謝賓客不與通”,過着神仙一般的日子,一直活到了74歲。這樣的高壽,對他這樣上戰場的老將來說實在是難得,即使放在貞觀羣臣裏,也是數一數二的。
若單看這次打架事件,尉遲敬德確乎只是一個有勇無謀的匹夫。不過觀其一生就會發現,敬德帶兵打仗幾乎百戰百勝,應是一個極有謀略之人。常言道,真正的聰明是讓人覺不出聰明來。
唐太宗親手砸毀了魏徵墓
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徵的故事曾被世人所稱道,並傳爲千古美談。唐太宗曾說:“以銅爲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爲鏡可以知興衰,以人爲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死時他還很傷心地說我失去了一面寶貴的鏡子。可是誰又能想到,魏徵死後不久李世民就親自砸了魏徵的墓碑,翻臉比翻書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