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些專家考證,中山國最早是由北方遊牧民族鮮虞族所建立的。戰國是一個民族大融合的時代,鮮虞族被時代的洪流所影響,逐漸結束了遊牧生活轉而依靠農耕生活。生活方式改變了,文化並沒有消失,這也就是爲什麼會在中山王墓裏發現大量鮮虞族風格珍寶的原因。
曾國國君墓建在隨國的真相揭祕
湖北隨縣在戰國時代屬於隨國地域。1978年2月,隨縣的一支駐軍在縣城西北處擴建營房,在一片與地面顏色不同的“褐土”中挖出了2米多長、1米寬的長方形大石板,遂向襄陽地區文化館報告。考古隊經過勘探發現:這片“褐土”是個面積達220平方米的超大古墓,比馬王堆漢墓還要大6倍。
考古隊首先便是清理現場,然後決定起吊墓葬槨蓋板。可是,墓葬中的47塊槨蓋板均由60厘米見方的梓木做成,最長的達10.6米,重約4噸。這給起吊工作造成了很大難度。最後,動用了10噸大吊車才得以成功。
槨蓋板揭開後,人們發現:地宮中所有的文物都浸泡在了3米深的渾水裏,水面上浮着一些亂七八糟的棺木。工作人員只得往外抽水,隨着水面下降,三段橫樑和一根木柱慢慢出現。順着橫樑往下摸,讓人們驚喜的事情出現了——水下有一排編鐘!
1978年5月份,墓室積水終於抽乾,編鐘完全從水中露了出來。文化部文藝研究院音樂研究所音樂家黃翔鵬等人立即對出土的全套編鐘逐個進行測音。檢測結果顯示:這套編鐘音域跨越了5個八度,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
1978年建軍節,歷史上唯一一場曾侯乙編鐘原件演奏音樂會在駐隨炮師某部禮堂舉行。沉寂了2400多年的曾侯乙編鐘重新奏響了它那雄渾而又浪漫的千古絕響。
欣賞着編鐘演奏的優美的樂曲,人們不禁生出疑問,這究竟是什麼人的墓葬,爲何會有如此華貴的編鐘作爲陪葬品?
在65件全套編鐘裏有一件最顯眼的大鐘,它高92.5厘米,重134.8公斤,懸掛在巨大的曲尺形鍾架最下層的中間。重要的是,鐘的鎮部刻有31字銘文,銘文的內容沒有一字是涉及樂律方面的。這說明此鍾與曾侯乙編鐘原本不是一套,應該是下葬時臨時加進去的。學者們還發現,它代替下層最大的一件編鐘掛在了最顯眼的位置,顯示了它的重要性。銘文中的內容記載了這個大鐘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