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除了直屬大遼皇帝的十一二萬宮分軍和皮室軍之外,遼國皇帝能夠立即動用的部隊,還有不到兩萬人的漢人侍衛親軍。這些侍衛親軍都駐紮在南京道,分爲南北衙兵、左右羽林兵、控鶴兵、神武兵、雄捷兵、驍武兵等八營,全都是由燕雲漢人大族子弟組成的精銳。
此外在東京道還有一支由渤海人組成的精兵,號稱渤海都,有“三人渤海當一虎”之稱,不過人數很少,只有區區數千。
當然了,堂堂大遼皇帝也不可能只有十三四萬人的軍隊,就這點人馬是無法控制偌大的帝國的。
在大遼的兵籍賬冊上,還有部族軍和京州鄉兵這兩大軍事組織。
其中部族兵主要是指比較靠得住的契丹、溪人部族,契丹部族有內四部族(遙輦九帳族,橫帳三父房族,國舅帳拔裏、乙室已族,國舅別部),南北王府(五院、六院部),奚王六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烏隗部、涅剌部、突呂不部、突舉部等大小不一的契丹和溪族部落,以及一些被遼國南北宰相府(遼國南北宰相府和奚王府都是管理部族的地方政權)牢牢控制的各部族。林林總總的大約有三十幾個,而且數量還在不斷增長。
部族數量增長並不是因爲有多少新的部族效忠大遼皇帝,而是析分原有的部族,增加新的部族。
之所以這樣,是因爲遼國的皇帝不知什麼時候也開始向大宋官家學習,也開始加強中央集權。而加強中央集權,當然就要削弱自治的部族。而削弱部族的方式主要三個,一是建宮衛——因爲宮分戶主要來源就是各個部族,每建一個宮分,都要從各部族割出一些精壯戶和土地,而宮衛只有建立,少有解散的。在遼國曆史上只有耶律洪基的皇太叔耶律重元的宮衛因爲叛亂被解散,不過其擁有的宮分戶也沒有歸還各部族,而是分給了其他宮衛。
因此,每一次建立新的宮衛,都是對遼國部族實力的一次削弱。雖然單次削弱的程度不大,但是架不住積少成多。到了遼道宗耶律洪基時期,遼國已經先後建立了十一宮一府的宮衛,宮分戶總數達到了十八萬三千戶。其中至少八萬戶是取自各個忠於契丹皇室的部族。
可別小看了這八萬戶,這可不是中原的農戶,而是草原上牧民戶。歷史成吉思汗一統蒙古諸部時,麾下不過九十五個千戶,也就是九萬五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