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影梧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從整個東線南翼兵力對比上來說,紅軍佔據較大優勢:德國南方集團軍羣雖然已集中了東線將近一半的兵力,但如果排除烏克蘭、克里木半島等其他防線必要的力量之後,大約還能有130萬左右直接用於一線作戰的部隊(此外還有大約20萬軸心小兄弟部隊配合作戰,主要是意大利人和羅馬尼亞人,匈牙利人被安排去了中央集團軍羣,免得又和羅馬尼亞人掐起來),分佈在北起博爾霍夫南至高加索地區共約2400公里的戰線上,與之對峙的蘇軍則擁有布良斯克、沃羅涅日方面軍、西南方面軍、頓河方面軍、斯大林格勒方面軍、高加索方面軍共計6個重兵集團,總共約260萬部隊,哪怕除去縱深防禦部隊的數量,一線作戰兵力也高達220萬,遠高於南方集團軍羣。
在裝備和技術兵器對比上紅軍依然佔有一定優勢,但沒人數優勢這麼明顯:雙方坦克的數量是1800輛對2500輛(其中德國方面本身1500輛,另有300輛屬於軸心盟軍),不過紅軍2500輛坦克中大約只有1800輛左右是T-34或同等水平(包括KV系列,美國人援助的舊款謝爾曼,英國人援助的瓦倫丁等),剩餘部分是T-26、T-70等過時貨,而曼施坦因手下的坦克中三號佔了40%,舊4號佔了20%,長身管且前裝甲加厚爲80毫米的4號G已達到了40%的水平,軸心盟軍的坦克要差一點,除少部分四號外普遍以三號居多,還有一些是德軍贈送的38T,考慮到坦克性能與數量差異,裝甲實力略微紅軍佔優,但整體趨於平衡。
雙方的火炮數量差距較大,一貫秉承大炮兵主義的紅軍佔據較大優勢,德軍擁有各種口徑火炮達1.7萬門,而蘇軍數量已突破3萬門,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在75mm口徑以上中型、重型火炮領域雙方數量基本是相等的,論到火炮質量,無論是克虜伯還是斯柯達兵工廠製造的產品都要略勝一籌。德軍唯一佔優勢的是空軍力量,雙方作戰飛機的數量大約是1600架對1300架,且德軍飛機性能佔有較大優勢。
這個裝備與兵力對比已是霍夫曼竭盡全力後的結果了,一方面因爲他快速叫停了9月份以後的進攻作戰,無論高加索的藍色方案還是斯大林格勒戰線上的損失都很小;另一方面是因爲提前轉入總動員體系後生產規模持續快速上升,加大了裝備補充力度。整個9-10月間,東線所有的2號坦克和38T全部被清倉了,一律替換成了最新式的4號G,其中二號坦克改成了防空車,38T則作爲獎勵送給了軸心小兄弟(很多人是這麼認爲的,他們不知道這些國家相應提供了不少後勤物資和穀物),另外各集團軍羣上交的T-34坦克也換成4號G回來了。這一點上各集團軍羣司令官都是非常滿意的,那意味着裝甲部隊在編制不動的前提下起碼增加了30%的作戰力量,更妙的是幾乎還不用額外追加油料補給。
東線將領都非常感謝施佩爾,因爲2個月生產調整的見效就如此之大,如果能切實按照這個步伐走下去,到年底之前完成所有三號坦克的換裝絕不是一種空想——統帥部和陸軍總參謀部的所有參謀人員都慶幸當初沒接下那個關於坦克生產重整案的賭注,否則現在上百個少將以上的軍官都得灰溜溜給施佩爾去站崗,一人一禮拜的話都能輪到194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