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隻青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但在到了1941年後,各國戰鬥機大踏步突破六百,向時速七百公里進發時,這就成了大問題。二戰中後期,德國的BF109戰鬥機有“飛行石板”的外號,主要原因就是單翼梁設計。
噴火戰鬥機在這方面也有類似的問題,不過由於噴火增加了刀翼的設計,這個問題不象BF109那麼嚴重。
此外由於是單翼梁設計,該機還存在機翼如果安裝機槍,射擊時震動嚴重,對飛行穩定性有極不良的影響——所以BF109的武器往往都裝在機身上。
第三就是BF109的機身形狀設計有問題,不夠流線型平直,無法削平機身改善後視性,而在空戰中後視性這一點也極爲重要的。
後世的軍迷在評價梅塞施米特博士時,曾開玩笑地稱其應當是個蘇聯人而不是德國人。BF109雖然有不少缺點,但生產快捷性卻是一流的,極便於大批量地生產。在喜歡把簡單的東西往復雜方向設計的德國人中間,這顯得極爲“珍貴”難得。
但是飛機畢竟不是坦克,飛行員比飛機要“難造”幾倍。對於飛機制造的看法上,林漢是無法容忍爲了追生產的一點便捷性,而讓飛行員駕駛性能縮水百分五到十的飛機上天和敵人交手然後因爲性能不如對手而損失掉。
按林漢的算法,一名訓練完善的飛行員最少抵得上三架飛機的成本,一隊十架飛機出動,因爲飛機性能不如人導致在空戰中多損失一架飛機和一名飛行員,加起來等於就是多損失了四架飛機。也就是爲了省一點製造工時本方卻要多付出百分四十的飛機損失,這是怎麼看都是不划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