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林森444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而嚴受益在一邊像他介紹,這樣每鍋約煮三個時辰成鹽,一鍋可煮出成鹽七到十斤。
商毅點點頭,看到另一邊,則開鑿了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是輔的什麼,正有婦女們用桶在上面澆水。嚴受益又向他解釋,這是用海水淋澆滷沙制滷。
原來煮鹽並不是把海水直接拿來來煮,因爲單純的海水中含鹽量太小,因此首先要製出含鹽量高的滷水,即在海邊潮水可到之處,鋪滿細沙厚約二至三寸,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待風吹日曬幹後,便成滷沙。然後將滷沙均勻撒在滷池裏,然後再用海水澆淋,這樣的海水就充份吸收了滷沙裏的鹽份,含鹽量也就大大增加了,有時爲了增加含鹽濃度,還會反覆淋滷。然後將滷水倒在鍋裏煮炒,就可以製出鹽巴或成鹽。
而如果需要製出精鹽,則需要將滷水反覆過慮五六遍,一般來說,過慮的材料以絲綢最好,棉布其,只有將水裏的雜質清除乾淨,才能開始煮出精鹽來。商毅剛纔看到的那一鍋,就是制精鹽。
不過商毅所看到的,都是煮鹽生產法。雖然這種生產方式是中國古代的主流產鹽方法,但商毅也知道,這時曬鹽法以經產生,並且在南方普及。曬鹽法在滷砂、滷水製造,過慮工藝和煮鹽法基本相似,不同的在於出鹽工藝,就是將滷水澆到特製的鹽槽裏去暴曬。一般在太陽未起時候就將滷水倒入鹽槽,暴曬一天後,到黃昏就可以用板刮鹽,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熱的季節,一個鹽槽加上兩三次的滷水都可以蒸發幹。
煮鹽法生產落後,產量少,勞動生產率低,成本高。特別是消耗木柴量大,後來逐漸被曬鹽法所取代。因此商毅也問道:“嚴團頭,你們用過曬鹽法嗎?”
嚴受益道:“回稟大人,當然用過,曬鹽法要比煮鹽輕鬆一些,不過必須要等到盛夏時節,天氣炎熱而又無雨才能用。現在正是冬季,一槽滷水三五天也出不了鹽,因此只能煮鹽。等到夏季來臨,梅雨之後,我們會有三四個月的曬鹽時間。”
商毅點了點頭,曬鹽法確實主要是在廣東海南地區普及,而北方使用得較少,看來還是和天氣有關。不過無論是煮鹽還是曬鹽,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可以想像,就是相對輕鬆一點向煮鹽法,也是要在炎炎夏日的太陽下勞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直到近代,製鹽的基本工藝都沒有出現在的改進,確實是勞動人民向辛勤勞動換來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