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舊唐書·李白列傳》雲:“有文集二十卷行於時。”《新唐書·藝丈志》雲:“李白《草堂集》二十卷,李陽冰錄。”乃樂史作序則雲:“翰林歌詩,李陽冰纂爲《草堂集》十卷。”豈其時《草堂》原本已有亡其半者,抑或未亡而後人併爲十卷耶?史別收其歌詩十卷,與《草堂集》互相校勘,排爲二十卷,號曰《李翰林集》。又於三館中得其賦表書序等文,排爲十卷,號曰《李翰林別集》。凡得詩七百七十六篇,雜文若干篇。熙寧中,宋敏求廣搜逸稿,又得詩二百二十五篇,並其舊集,總爲編次,題以類別,析爲二十四卷。雜文六十五篇,析爲六卷,共三十卷。篇數雖多於舊,然不免闌入他人所作。元豐中晏知止爲蘇守,出其本刻之郡中,廣行於代。樂史本後佚不傳。
陳振孫《書錄解題》言其家藏《李翰林集》,不知何處本,前二十卷爲詩,後十卷爲雜者,其本最爲完善。餘嘗臆擬其分卷與樂史本相符,豈即樂史本耶?陳氏又言其首載李陽冰、樂史、魏顥、曾鞏四序,李華、劉全白、範傳正、裴敬碑誌,卷未有宋祁新吏本傳,而《姑熟十詠》、“笑矣”、“悲來”、“草書”三歌行亦附焉。兼綴以東坡辯語。夫宋與曾、蘇三公皆生樂氏後、據此驗之,即使其本出自樂氏,已爲後人增益,而非鹹平中所定之原本矣。
《楊升庵集》中亦言其家藏太白詩,有“樂史本最善”,未知即七百七十六篇之本否?今之傳世者,皆宋氏增定之本也。噫!自樂氏校勘之本出而草堂原本遂湮,自宋氏分類之本出而樂氏之本又亡。後起之士,欲求古本而觀之,有若丹書綠圖,邈然不可得見,能無爲之慨嘆哉!李詩全集之有評,自滄浪嚴氏始也。世人多尊尚之。然求其批郤導窾,指肯綮以示人者,十不得一二。
其有注,自子見楊氏始。1繼之者粹齋蕭氏,作《分類補註李太白集》,附楊注後合刊之。2蕭譏楊取唐廣德以後事及宋儒記錄詩詞爲祖,並引用杜詩僞蘇注之非,因爲節文而存其善者。今所傳楊注,非全文也。然蕭注亦不能無冗泛踳駁處。明季孝轅胡氏作《李詩通》二十一卷,頗有發明及駁正舊注之紕繆,最爲精確,但惜其不廣。3選本則有愈光張氏之《李詩選》。4選而評則有泗源應氏之《李詩緯》。5餘所見只此。夫自太白至今,已及千載,後人評註,寧僅僅止此。大抵散亡磨滅而不傳者有矣,即傳而餘所未見者,又不知其有焉否耶?
1子見名齊賢,永州寧遠人。古春陵城在其地,故稱春陵楊齊賢雲。宋慶元五年進士,兩應制試第一。執政以賢良方正薦,授通直郎。
2粹齋名士資,一字粹可,贛州寧都人。淳祐進七,蕭立之之仲子,潛心篤學,入元遂隱居不出。
3胡名震亨,號遁叟,浙江海鹽人。萬曆丁酉舉人,累官兵部職方員外郎。
4張名含,雲南永昌衛人。正德丁卯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