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苦卓:刻苦自立。
古人讀書,把書掛在擔柴的扁擔上,掛在牛角上,身體雖然十分睏乏,但是依然沒有停止讀書。
心解身勞勤學這一節講的是不顧身體的辛勞刻苦讀書的故事。
“如負薪”說的是漢代朱買臣的故事。朱買臣,字翁子。他家境貧寒,靠賣柴來維持生計,但是他沒有因此而放棄學業。每天上山砍柴,他都會帶上書本,以便在休息的時候閱讀。在回家的路上,他就把書掛在扁擔上,一邊擔着柴,一邊讀書。家人對他的做法很不理解,但是朱買臣並不理會他人的嘲笑和指責。後來,他終於因爲出色的學識而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官拜會稽郡太守,而且在文學史上有一定的地位。
現在用來形容事情已成定局、無法挽回的成語“覆水難收”也來自朱買臣的事蹟。在朱買臣還沒有得到皇帝賞識之前,他科舉考試屢屢受挫,只是一個窮酸潦倒的書生。多年來,妻子崔氏跟着他過着清苦的生活,漸漸地有些不耐煩了,脾氣越來越壞,她從心裏看不起丈夫那副窮酸的樣子,說話尖酸刻薄。朱買臣有口難言,只得默默忍耐。一天,大雪紛飛,朱買臣飢腸轆轆,被崔氏逼到山上砍柴。他以爲多砍些柴草賣掉,買回米麪,妻子就會高興起來。誰知朱買臣一進家門,崔氏就提出要他寫下休書,她已經決另嫁他人了。朱買臣痛苦地請求妻子再忍耐一時,說:五十歲一定富貴,現在已經四十多歲了。你辛苦的日子很久了,等我富貴之後再報答你。而崔氏去意已定,並表示即使朱買臣將來做了高官,自己淪爲乞丐,也不會去求他。朱買臣見她全然不顧多年的夫妻之情,只好寫下了休書。不久,朱買臣考中進士,做了太守。崔氏得知後心慌意亂,決定去找朱買臣,不要現任的丈夫了。崔氏蓬頭垢面,赤着雙足,跑到朱買臣面前,苦苦哀求他允許自己回到朱家。騎在高頭大馬上的朱買臣若有所思,讓人端來一盆清水潑在馬前,告訴崔氏,若能將潑在地上的水收回盆中,他就答應她回來。崔氏聞言,知道緣分已盡。這就是“覆水難收”的典故。
“如掛角”的典故,說的是隋末農民起義軍的著名領袖李密的故事。李密,字法主,祖上是北周和隋朝的貴族。李密少年時代,曾在隋煬帝的宮廷裏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爲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職。李密並不懊喪,回家後發憤讀書,因以放牛爲生,故此常坐在牛背上讀書。一天,李密騎牛去看一位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讀,被越國公楊素看到,便在車上打招呼:“哪裏的書生如此用功?”李密一見是宰相,忙下牛報名。楊素又問:“你看的是什麼?”李密答道:“我在讀項羽的傳記。”爲此《新唐書·李密傳》記載:“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後來,李密參與楊玄感起兵反隋,楊玄感兵敗被殺,李密逃亡,後加入瓦崗軍,人稱魏王。李密發佈討伐隋煬帝的檄文,數說楊廣的十大罪狀,其中有“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的話。爲後世留下了“罄竹難書”的成語。
對於有的人來說,讀書是一件苦差事,自身的惰性就是最大的阻力,但是對於有理想、有抱負的人來說,就樂此不疲。其中的滋味,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了。在這裏,還是用孟子的那段經典語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來激勵大家多讀書、讀好書。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