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劉晏,字士安,歷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職,是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劉晏少年時期十分勤學,七歲時就已經讀完了“四書五經”,是名噪長安的“神童”,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因獻《頌》,授翰林院正字。雖然劉晏的年紀很小,但他對當時的朝廷上拉幫結派、結黨營私的情況有着清醒明確的認識。在他十歲的時候,有一次,唐玄宗召見他,一旁的貴妃非常喜歡他,就讓他坐在自己的膝蓋上玩耍。唐玄宗問道:“你是正字,那麼你能校正幾個字呢?”反應敏捷的劉晏馬上想到這是向皇上進諫的好機會,於是他回答:“‘四書五經’中的字都是對的,只有一個字是錯的,那就是‘朋’字。”唐玄宗對於他小小年紀能說出這樣的話大爲驚訝,也明白他的良苦用心。此後,劉晏充分利用職務之便,博覽羣書,虛心求教,對他後來的施政改革,都有重大影響。安史之亂後,唐王朝千瘡百孔,財政極爲困難。劉晏上任後,對漕運、鹽務和財政體制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爲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的統治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有很多神童:甘羅、曹衝、孔融、蔡文姬、司馬光等等。有人將古代神童的共同點總結如下:善於獨立思考,不盲從,能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才思敏捷;記憶力強;想象力異常活躍,他們考慮問題時,常常會“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有着很強盛的求知慾;心理比同齡兒童成熟。當然,在現代社會中也不乏天賦異稟、才華橫溢的“神童”。他們在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中被大衆熟知,但是未來成功的可能性卻無人能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每當此時,人們都會搬出王安石著名的《傷仲永》,感嘆一句“泯然衆人矣!”近年來,中國兒童中心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共同在北京推出“人才搶先”——四至五歲靈智超常兒童培養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神童的培養再次成爲人們關注的熱點。人們紛紛質疑這樣是否會有拔苗助長的傾向,是否會摧毀了孩子的天性?可以說每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所成就,但是如果教育的方法不得當,就只能得到物極必反的苦果。沉重的壓力和殘酷的競爭會讓他們的靈氣和才華逐漸枯萎,直至最後消失殆盡。因此,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社會公衆,都應該理性地看待神童現象。
《三字經》在這裏並不是宣傳神童而是以此來激勵更多的人勤奮學習。這一點是需要明確的。
犬守夜,雞司晨。
苟不學,曷爲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註釋司:掌管。
苟:假使,如果。
曷:怎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