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王應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狗負責晚上看家,雄雞負責早晨報曉。人們如果不思用心學習,有什麼資格稱爲人呢?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不能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會連這兩種小動物都不如。
心解學習是一種信仰狗會忠心耿耿地爲主人看家護院,防止盜賊入侵;公雞會準時在每天黎明時分報曉,提醒人們該起牀做事情了;蠶會吐絲,供給人類作絲帛的原料;蜜蜂能採花釀蜜,供人類食用。
萬事萬物都有自然界所賦予的特質,作爲萬物靈長的人類也是如此。和低級動物相比,人類擁有獨特的思維能力,因此如果我們不求進取只是一味地苟且度日,也就喪失了作爲人的資格。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人們才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世界著名數學家陳景潤原本因爲家境貧寒,在一家雜貨店當學徒,但他並不屈從於命運的安排,而是自強不息,利用晚上的時間自學數學,併到清華大學旁聽。後來終於摘得了哥德巴赫猜想這顆明珠,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讓世界爲之震驚。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
美國的海倫·凱勒,一歲半時即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不屈不撓地與命運抗爭。在家庭老師的指導下,她學習盲文,學習語句表達,還學會了說話。二十歲時她考進哈佛大學,並完成全部學業。之後,她又把愛散播給所有不幸的人,帶給他們光明和希望。如果她不曾努力學習,而是自暴自棄,相信只是一個被動接受別人幫助的殘疾人。人類也少了一段奮鬥不息的勵志傳奇。
學習的途徑有很多。父母、同學、老師、書本、網絡、社會都是我們很好的“教師”,我們從中學會做人的道理、爲人處事的原則、維持生活的技能等等。其中,書本可以算得上是一位知識最爲淵博的“老師”了。從1995年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將每年4月23日定爲“世界讀書日”,希望藉此鼓勵世人尤其是年輕人發現閱讀樂趣。我們的總理溫家寶也積極倡導青年人多讀書。他認爲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讀書決定一個人的修養和境界,關係一個民族的素質和力量,影響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不讀書的人、不讀書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也許有人會說,現在這麼忙怎麼會有時間讀書呢?其實,我認爲讀書就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一個人每天抽出半個小時讀三四頁書,一個月就可以讀上百頁,一年就可以積累到幾部書。另外,讀書要有選擇,閱讀那些有閃光思想和高貴語言的書,那些經過時代淘汰而獨存下來的書。只有這些書才能撼動你的心靈,引發你的思考。
讀書還要講究方法。對於讀書的方法,我國南宋時期教育家、理學大家朱熹提出了很多精闢的見解。他的弟子們歸納爲“朱子讀書法”。第一,循序漸進。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守而致精。”讀書要從易到難,從淺到深,從近到遠,既不可急於求成,也不可鬆鬆垮垮,而要進度適當,方能見效。第二,熟讀精思,切忌讀書貪多。第三,虛心涵泳。既不能以自己的想法去揣測書中的道理,穿鑿附會,歪曲了古人本意,也不能死守着之前的觀點,不肯接受新的進步觀點。第四,切己體察。讀書必須聯繫自己,將學到的理論轉化爲行動。第五,抓緊用力。時間上要抓緊,精神上要振作。第六,居敬持志。讀書必須精神專一,全神貫注,還要有遠大的志向和頑強的毅力。我國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認爲讀書重在求意。他還主張讀書不必求“全”,讀書須掌握重點、分清主次、最終爲我所用。他進而主張“學一半,撇一半”,所謂“十分學七要拋三,各自靈苗各自探。”
讀書時不可忽略的一點就是要摒棄讀書的功利性。古人所謂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功利性思想的體現。真正的愛書家固然手不釋卷,但不是爲了學問。他是將書當做了友人,將讀書當做了和朋友談話一樣的一件樂事。通過和書本的交流,閱讀者獲得的是更爲充實的精神愉悅。從古至今,很多人根據自己的讀書經驗,爲後人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由於個人的閱歷和悟性不同,因此我們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