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氏良家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就意味着在我朝糧倉,蘇湖一帶畝產約有四至六石。”
趙桓聽的極爲認真,如陝西、秦鳳路這些地區畝產量略低倒不是技術問題,完全是因爲降水量不足。而南方畝產較高,反而不是因爲降水,而是因爲溫度。
千古有名的占城稻,早在大宋開國之初就已經傳入中原。而且南方各州,歷任監司官員都極力推廣,在大宋已經十分普及。
這種水稻一年能夠三熟,從種下到收割僅僅五十餘日,是提高畝產的良種。
因此在大宋,南方土地的畝產量一般要高於北方。如果精耕細作,改進農業生產水平,也會出現成都那種令人驚歎的情況,一畝地產量八石。
趙桓算了一下,說道:“僅蘇州一地,田地三萬四千頃就能產谷一千四百萬至兩千萬石左右?”
“遠遠不止。”計相楊時糾正道:“這三萬四千頃田地數量是范文正公上報的,系出稅者數量。當地還有大量士大夫不上稅土地,以及隱匿的田地。”
“蘇州一帶的土地在這次肅清中屬於首批丈量完成的一批,我司統計的蘇州良田爲五萬兩千頃,產谷至少亦在兩千一百萬石,高可達三千萬石。”
三千萬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