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二歲定終身”,想來一個兄長去世卻不爲所動的人,定是異常冷漠,冷血無情。這樣一個人,他的行爲難以預測,令人膽寒。當然,這是程度嚴重的,輕者很可能我行我素,不知衡量輕重,權拿得失。
如今看來,魯昭公屬於後者。
子家羈曾對他幾次三番勸阻,他卻一意孤行,絲毫不讓步。
第一次,箭未離弦,雙方還沒擺出架勢你死我活。子家羈的分析,無疑是審時度勢的。畢竟,公室失政太久,必須重新獲取財力人力軍事的把控,才能對抗季孫氏,否則定是寡不敵衆。
說起季孫氏的權勢,不得不追溯二十年前發生的一件事。
公元前537年,魯國進行軍制改革。此次改革是在大夫施氏家中進行謀劃,在臧氏家中完成方案。
臧氏時任魯國司寇,顧名思義,司寇主要掌管刑獄,魯國又是兵獄同制,即軍隊、警察、司法、監察統一編制。作爲司寇,臧氏對軍制上的改革變動有足夠的話語權。所以,細節上的敲定,選擇在他們家完成。
在此次改革之前的二十五年,魯國已經進行過一次軍改。
那時國君是魯襄公,年紀尚幼,不能議政。叔孫豹任司馬,掌管軍隊,由季孫宿單方面發起。起初,叔孫豹持懷疑態度,擔心季孫氏一人專權,不太樂意。後來,季孫宿堅持,並願意與其盟誓,此事纔算圓滿落幕。
當時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作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