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的影響力日甚一日,很快便成爲鄭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人物。”說着,趙鞅忍不住笑了笑,“這個鄧析頭腦倒是靈活得很,一開始他還無償替人排憂解難,寫訴狀打官司。後來,求助於他的人越來越多,他便開了價碼。”
“按照案子的複雜程度,大案收一件外衣,小案收一件襦褲作爲報償。即便如此,拿着衣褲前來詢問的人仍是絡繹不絕。”董安於也笑了笑,說道:“不知羨煞多少追名逐利卻屢屢敗走者。”
這樣一看,律師行業的開山鼻祖就是鄧析無疑。在兩千五百年前那個封閉逼仄的空間中,竟讓他殺出一條金燦燦的名利大道,在幫助平民實現有限的公義的同時又賺足了眼球,他的聰明機智實在令人佩服。
“最出名的一個案例足見他的詭辯狡猾——”趙鞅輕咳一聲,說道:“說是有次洧水漲水,有一富人溺水而亡,家人着急尋找他的屍身。聽說有人打撈到,富者的家人想花錢贖回,打撈屍身者卻要價甚高。”
“富人去找鄧析,鄧析讓他不要着急,因爲他是唯一的買主,不可能賣給別人。富人聽了他的話,不再提贖屍之事。過了兩日,撈屍的人沉不住氣也去找鄧析。鄧析也讓他不要着急,因爲屍身的家人不可能到別的地方去買屍體,只要他耐性等待,對方一定會來找他。”說完,趙鞅搖頭大笑。
“如此一來,事情便陷入僵局根本無法解決,本來尋求幫助的人反而被困住了。最終,鄧析卻收了雙份報償,成爲最大贏家,真是個精於算計的訟師。”說完,董安於與趙鞅相視而笑。
“持兩端之說,辯詞無窮,以是爲非,以非爲是,治國者以爲此風一起,勢必引起民心多變,動搖國本。所以,他們才決定痛下殺手。以爲殺鄧析便能定民心,明是非,正國法。其實不然——”趙鞅大不以爲然,“竹刑已被保留並流傳,殺鄧析是適得其反,無非是昭告世人治國者無能罷了。”
“鄧析之說,雖有詭辯的成份,難免是非混淆,黑白不分。無論如何,不過是言辭上的較量,逞口舌之利罷了。若說動搖國本,子產鑄刑鼎在先,豈不是要把執政大人一併處刑?”董安於也是頗不以爲然。
“比之於鼎,竹簡攜帶方便,易於傳遞,其實是對鼎刑的發揚,一脈相承。鄧析承擔了廣之於民,流佈擴散的信使之職,何罪之有?”趙鞅又道:“不過是統治者已知民心渙散卻無心無力收拾,鄧析掀起的小小風浪令他們大驚失色,以爲要掀翻他們的大船,所以才矯枉過正小題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