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這個口子一開,七年後,恰逢晉國士鞅聘問魯國。士鞅是個貪得無厭的狠角色,彼時任職上軍佐,卻仗着晉國卿族的身份,要求魯國給他加牢,如若不然,歸國定會向晉侯上報魯國君臣無禮。
士鞅的理由很簡單,魯國比之晉國是小國,晉國大夫與魯國卿族同列,晉國上卿幾乎能與魯國國君相提並論。這麼一看,身爲晉國卿族的士鞅比身爲魯國大夫的鮑國地位高得多,相應的,享有的待遇也要高他一等。魯國人害怕得罪晉國,只得在鮑國的基礎上加四牢,用十一牢招呼士鞅。
十牢已是諸侯的規格,彼時士鞅既非晉國上卿,意味着跟諸侯根本無法匹敵,卻能享受比肩諸侯的宴享標準,可說是大大的逾越。
魯國失禮之事很快傳遍諸侯。這麼多年過去了,吳國人仍以此爲由藉機生事。看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的鐵律真是放之四海皆準。
守禮本分的典範不見人人看齊,逾越禮數的個例倒是爭相模仿。一扇窗戶被打破,很快,更多的窗戶接二連三的被打爛。從鮑國到士鞅再到吳王,在違反規則的路上越走越遠。由此可見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否則人人特殊,豈不亂了套?
面對吳人的步步緊逼,魯國的賓相急忙爭辯道:“士鞅素來以貪財好利聞名,他憑藉大國卿士的身份威逼恐嚇,我國害怕報復纔不得不順從。貴國若是遵從禮儀,牢數是有一定要求的。若是也要拋棄禮儀,恐怕就過分了。”
見吳國賓相不出聲,子服景伯繼續道:“周天子統一天下,制定禮法,最高的禮物供奉不超過十二。”眼見吳國賓相怒目而視,橫眉豎眼,子服景伯只得又補充道:“若是貴國執意要打破禮制,小國也不得不遵從。”
作爲小國的外交官,子服景伯可說是竭盡全力爲魯國挽回面子,同時兼顧勸諫吳國,千萬不要得寸進尺。一番話說得是既委婉又堅決,既有理又剋制有節。
無奈此時的吳王,已被幾場勝利矇住雙眼,看到魯國公室積弱,季孫氏幾代人發號施令,根本不把魯侯放在眼裏。子服景伯的良苦用心他們根本視而不見,君臣二人都不約而同的搖頭,意思再明顯不過——大王就是要百牢,偏要壞了規矩,以此昭告天下,老子天下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