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宴席結束,子服景伯恨恨道:“吳將亡矣,棄天而背本。”
這番推測,依據是儒家的“順天承命,仁德治國”。違禮者,上天不佑,背棄天命,最終必然遭遇禍害。“背本”二字卻值得玩味。
周太王古公亶父共有三個兒子,由大到小分別爲太伯、仲雍、季歷。季歷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出生時天有異相、暗示具有聖德的兒子昌。深諳天象者說,昌能匡扶正義、扭轉乾坤,未來會有一番驚天動地的成就。太王本就欣賞季歷,聽說其子如此,更是傾向於傳位季歷,以便將來傳於昌。
得知父親的心意後,爲了不讓父親爲難,太伯、仲雍雙雙離家出走,去到荊蠻之地。去到之後,還入鄉隨欲,在身上刺花紋、剪斷頭髮,以此明志,對王位毫無眷戀。
不出二人所料,季歷果然繼位,其子昌也就是後來的周文王姬昌。
逃至荊蠻後,太伯自稱“句(音‘溝’)吳”,荊蠻人對他的高風亮節主動讓位非常欽佩,認爲他是個值得依賴追隨的人。於是,他們奔走相告,口口相傳太伯的節義淡利。日積月累,有一千餘戶人尊他爲首領,稱他爲吳太伯。
經過若干代人的傳承,到了周章這一代。武王戰勝商紂王后,開始尋親封爵,找到周章,並將其所在地吳地分封給他。從此,吳地稱吳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