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處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孔子毀“三都”,表面上是防止邑宰專權威脅國家安全,其實是剪除“三桓”的羽翼,目標直指“三桓”。
孔子上位後,他的弟子的聲望也是水漲船高,子路很快就被季孫氏重用,擔任季氏宰。有權有人,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刻,孔子的時機可說是把握得非常好。師徒二人通力合作,季孫、叔孫氏的采邑被毀,孟孫氏十分警惕,僥倖逃脫。
從此,孔子跟“三桓”的矛盾公開化。
公元前497年,也就是晉國爆發“亟治之難”(士氏、中行氏被逐出晉國)的同年,齊國贈送魯國八十名能歌善舞、身姿優雅、面孔精緻的女子。魯國國君定公和執政季孫斯共同分享八十美,從此君臣沉迷歌舞酒色,定公幾日不理國政。
一心匡扶公室的孔子十分失望,屢次進諫表達不滿,惹得國君不樂,季孫斯不滿。當年郊祭,按照慣例,大夫以上都能領到國君賞賜的祭肉,獨獨孔子沒有。
這個動作背後的寓意非常明瞭——季孫斯決定拋棄孔子,不再重用。孔子是個聰明人,只得辭去官職離開魯國,開始他顛沛遊離尋求施展才能的政治舞臺的漂泊路。
他的第一站選擇了與魯國接壤同時也是姬姓國的衛國。在衛國前前後後兩年,經歷了被信任重用、被讒言所傷的反覆進出來回,又回到魯國。
就在這一年,子貢終於見到了聞名多時卻緣慳一面的孔子。
拜師認徒結束後,子貢追隨孔子去往各國。先是離衛去鄭,再由鄭至陳,孔子在陳、蔡之間被困絕糧,許多弟子因困餓病倒,子貢受命去往楚國,求得楚昭王出兵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