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海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若有意若無意,隨其氣息之往還,我惟了了於中極,不爲氣息之一上一下所牽引焉,此觀之之妙也。總之,始而稍稍垂頭以顧提,繼而微微伸腰以緝熙,終而至於天機活潑,氣節凌峋,即是長生之訣也。
吾見生等形氣衰頹,精神疲憊,教之如後生小子實實了照于丹田一寸之間,則恐用力太勞反爲不妥。故示以活潑之觀法,無論隨時隨地俱可做得。然而坐有坐法,睡有睡法。
坐法吾且不說。至於睡法,“未睡身,先睡心。舉凡一切事爲,已就牀榻思之何益?而且枉勞其心。惟有收攝神光,以頭微微曲照入於一竅之中,自然神與氣交而熟睡,火與水濟而安閒。至於行也,須將神光照在兩三步遠,有如清風拂拂,緩步而行,不使累身可矣!若住立於何處,須知卓立不搖,如松柏之挺持,不拘束不放曠,斯住之法得矣!
此段闡述太上道君之《道德經》第一章“有欲觀竅,無慾觀妙”二句,而介紹活用之法。理解老於此二句關鍵在於懂得何者爲“竅”?何者爲“妙”?黃氏認爲,“竅”非臍下一寸三分之丹田,而是心之下腎之上的虛無窟子。“有欲觀竅”即爲用點意思去觀照虛無一竅。“妙”乃渾身氣血融和、精神舒暢瀟瀟灑灑之象,“無慾觀妙”即是無思無慮去觀照這種暢快之景。如此放寬尺度,不死死守着丹田,自由自在行功,學者隨時都可做得。
第十一、集義生氣,虛無生陽!
命陽發生,靜裏修持之事,此積鉛之一法也。若性地之鉛,即所謂治然之氣由集義而生者是。夫義之所在不止一端,或於敦詩說禮而有得,或於談今論史而有感,或於朋友相會而有所悟,或於觀山玩水而有所見,更有型仁講讓,濟困扶危種種義舉,偶然感附忽地悟入大乘。
此等積義猶爲真真踏實行持,人能於機關偶露之際,實實認得爲我家本來故物,一眼覷定,一手握定,日夜用綿密寂照之功。
如此之悟是爲真悟,如此所得是爲永得,此爲集義妙法。古云,惻隱之心仁之端,羞惡之心義之端等語。我能如心而出,平情而施,且隨時隨處將所發情景,常常醞釀,不使隨來隨去,旋滅旋生,即是擴充,集義之真實行持也。
自是日夜謹慎,不稍使此心有不仁不義之處,以負慚於幽獨,抱憾於神明,則我心無不快暢,我志自然圓滿,即所謂宜養無害,至大至剛塞乎天地之間是,是即積鉛積到極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