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歷史的車輪就像是火車的車輪一樣滾滾向前,在忠國公石亨確切的將宣府貢市的貨物帶回到北土城之後,大明關於馳道的修建開始提上日程。
景泰十七年的最後一次大朝會,大明宣佈了九條大型馳道的修建,大約就是大明九龍驛路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和擴建,而這九條馳道的修建,共計五萬裏,預計在四十年內完成。
也就是說一年只能修一千兩百五十里。
這只是一個長期的遠景規劃,具體而言。
在景泰二十二年前,完成大明南衙到北衙的馳道修建,是切實可行的目標。
沒有人能準確預估五年之後的局勢,即便是以于謙這樣的賢臣,也只敢計劃一下五年之內的事兒,誰知道五年之後會發生什麼?
修路、疏浚、興建水利,是大明朝廷在執行二次分配,是對稅收的使用,道路硬化的成本每一里是五百銀幣,而馳道的造價爲一千銀幣左右,這已經是隻供給喫穿,只給少量勞動報酬,勞役和官廠全力配合之下的價格。
每年朝廷要在馳道上投入超過一百五十萬銀幣,這筆投入超過了正統年間每年折銀入國帑的銀兩總合。
對於馳道的修建,朝廷內部的反對意見也很突出,在很多朝臣們看來,完全沒必要規劃那麼長久的事兒,路要一步一步走,可以先修一條從京師到南衙的鐵路試試水。
五年鐵路規劃,也是在反對之聲中,才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