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貓撲小說www.mpzw.tw),接着再看更方便。
湔縣1980年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1981年全縣推廣;1982年中央1號文件,全國都實行大包乾。就縣委來說自1955年農業合作化以來,壓倒一切的喫飯問題,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原縣委書記解文耀調柳江地委,任常委兼宣傳部長。1983年柳江地區和成都市合併,任成都市委常委兼職宣傳部長。新接任湔縣縣委書記的遲素清同志,將注意力轉到發展經濟上!遲書記時年50歲多一點,解放初的南下幹部,28歲就選入縣委領導班子任常委。他個子較高約1.75米,眼睛有些近視。遲戴着副眼鏡他集中思維、決定大事、或者生氣罵人之前,常常要先扶一下眼鏡。
遲書記是山西人,1949年18歲隨解放大軍南下,到湔江堰市的前身湔縣。他一直在機關工作,最初是縣團委副書記、書記,進常委班子先是分管糧食。1960困難時期,這時的縣委書記是陳冰,他授意隱瞞部分糧食。給全縣人每天再增加2兩,達到8兩即半斤。遲完成了這一艱鉅任務!此舉對緩解羣衆的飢餓,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縣委1960年底至1961年初,先後用暗示的辦法,給全縣農民劃分3分到1畝的自留地,從而度過困難時期的難關。後來1962年“小四清”,上面反對分田單幹,搞生產隊爲基礎。自留地每個農民只能有1分,其餘的都逐步收歸集體。這樣做之後農村的景況,比1958年公社化以來好一些。但是根本情況變好,搞農業生產責任制才辦到。遲書記這時候爲常委分管農業,他工作紮實也乾得很不錯。1977至1981年聽從安排,遲出國到非洲受援國家,擔任農業專家組長。1982年接任縣委書記,1988年湔縣建市,遲在其中的作用大家有目共睹。
因爲長期幹打字工作,我知道整個湔縣即後來的湔江堰市,共1200平方公里,地形爲“6山、1水、3分田”。湔江從川西北羣山中奔湧而下,由湔江堰市域中部穿過。2000多年曆史的湔江堰,在這裏將河流分成內江、外江共好幾條。湔縣時候外江即金馬河兩岸,分佈着全市的30個鄉鎮。平壩區共30萬畝水田,山地區共10萬畝山地;養育着全縣30萬農村人口,城區20萬人口。城鎮共有居民,包括縣屬學校、廠礦、單位15萬人;另有省屬、成都市屬工廠、學校等,駐縣單位共5萬人。改革開放前縣委的主要工作,都是圍繞着春種、夏耘、秋收、冬藏進行。全年糧食產量始終2億多斤,人均也就原糧400~500斤。即使全力以赴幾十萬城鄉人民,勤勞所得也只是溫飽而已。只有改革開放後,因爲農業生產責任制;全年糧食產量一下子突破4億斤,全縣人均800多斤。湔縣有史以來和全中國人民一道,裝飽肚子正在向小康日子邁進。
1978年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全黨工作重心,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湔縣特別的是1980年,小平同志視察的時候又指示過這件事。這年因爲試行包產到戶,大包乾的部分農村鄉鎮,農民一下子就解決喫飯問題。小平同志知道後十分高興,他當面向縣委解書記說過:“人民羣衆不能光喫飽穿暖就完了,還要用錢,還要提高生活水平!下一步你們要注意抓經濟,把經濟搞上去。”
遲書記接手縣委工作後原來的思想是,全縣農村2000多個生產隊。搞大包乾後生產隊公房保管室都空出來!川西壩子人多地少,勞動力十分豐富。如果以此爲場地,抓一批集體鄉鎮企業起來,湔縣的經濟必將有突飛猛進的發展。這時候銀行開放貸款政策,只要是單位去借錢,好象都能夠辦成。不過遲書記的想法沒有能夠實現!因爲辦企業不只是場地和錢,還有其他一系列的問題。如技術、市場、管理等,任何一個環節不行企業都辦不成。更重要的是人們好象對集體都不感興趣,集體企業辦起來後效果都不好。不只是鄉鎮集體企業,就是縣的企業問題也多得很!遲書記剛上臺就不得不解散縣氮肥廠、縣繅絲廠、縣鐵廠等好幾個縣屬國營企業。將其中的人員合併到印刷、機械、瓷器、地毯等行業單位去。
再說湔江堰市地處成都市上游,企業即工業必然要污染水源。成都市的領導曾說過,幾百萬成都人要喝湔江堰的水!這個問題必須高度重視。因此遲書記想發展工業的打算,也受到成都方面的限制。成都市領導同意湔江堰市,搞些旅遊設施擴大接待規模。中央領導有時來湔江堰,也非常重視這裏水質的情況。湔江堰市和阿壩州汶川交界處,湔江右岸邊有一片山崖。我們這邊叫麻溪,汶川那邊叫巖後,有一條公路從這裏經過。麻溪沿湔江有一長溜冶煉焦煤的小土窯,主要是將原煤過火後變成焦煤。這些小土窯存在好多年,誰也沒有說過什麼。
這天北京來的鄒家華副總理乘車經過,看見這些土窯之後命令車隊停下。站在土窯的前面鄒副總理說,這是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爲!因爲焦煤土窯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油(也叫白油)。一長溜土窯安置在江邊,下雨的時候廢油都順水流到江中。這條江供給四川300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灌溉1000多萬畝土地!廢油污染江水這是少數人發財,多數人遭殃的嚴重事件!社會主義中國決不允許,他當即責成陪同的省領導儘快處理。省委和省政府領導第二天給湔江堰市下達清場命令!市委政府研究後第三天,即由申市長帶隊率幾十個公安武警,和幾輛工程挖掘機從城區出發。他們去麻溪將那一長溜煉焦煤的土窯子全部搗毀,土窯煉焦的行爲在湔江堰市從此絕跡。
就這樣到1987年,縣委的一屆5年任期結束,按政策省上任命遲書記再幹一屆。
1988年第二個5年任期開始的時候,湔縣這年升格爲湔江堰市。市委的工作重心轉向兩個方面:一是招商引資,讓外地企業或人員來建廠、修賓館、辦實業。這樣他們原有體系繼續發揮作用,不需要地方去組織原材料、產供銷等。二是大力發展旅遊搞退耕還林,將地方旅遊資源充分利用起來。國爲這裏有湔江堰、清城山兩處名勝古蹟,早在1000多年的宋代就有神仙都會的美稱。這項工作抓好了可以利國利民,讓原來是貧窮落後的山地區人先富起來。遲書記第一個5年任期,就成功開發清城後山景區,初步達到目的和效果。